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10-17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习近平致电表示热烈祝贺 李克强刘云山在北京观看发射实况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欣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和航天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习近平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17日凌晨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范长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李克强、刘云山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现场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火箭和飞船运行的轨迹和参数,工作人员密切监视各项数据,不时发出一道道指令。扬声器里不断报告火箭和飞船的运行状态: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范长龙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电。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新华网】
相关报道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后,如何保证与地面通信畅通
新京报快讯(记者贾世煜 通讯员张学良)新京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了解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要确保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就必须依靠由该院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
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实现“太空握手”,中继终端成为天基测控的重要终端。中继终端的应用,使我国的天基测控通信得以成为现实。从而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卫星,卫星与飞船之间的“天路”。
当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预定飞行轨道时,中继终端将计算出中继终端天线的指向数据。之后,中继终端中的转动设备将天线指向中继卫星天链一号,这样就完成了中继终端对天链一号的捕获跟踪,并向中继卫星发送数据,从而建立了从神舟十一号飞船到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站的数据传输链路。
在交会对接过程中,通过中继终端所搭建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可以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实现同时测控、同时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所建立的星间链路可以实时想地面传输交会对接画面。
在中继终端及中继卫星投入使用之前,对于神舟飞船的测控主要是通过地面测控站和海上测控站来实现对飞船的跟踪和监控,无法实现对飞船的实时跟踪测控。通过中继终端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建立之后,将对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提高了70%以上。
中继终端所使用的天链一号卫星,可以形象地视为把地面测控站搬到了离地球3.6万公里外的太空同步轨道,进而形成了天基测控。
焦点:万一神舟十一号与地面失联,航天员怎么办?
新京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提升飞船自主运行的能力,飞船系统设计了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的救生方案。
在载人交会对接中,由于任务的需要,神舟十一号飞船要频繁变轨,以往实行的地面计算落点的方式可以为航天员安全返回提供帮助。
一旦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导致地面指挥系统无法为飞船计算准确的落点,飞船将启动自主应急返回系统。
届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将为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再加一道重要的砝码。它可以进行轨道预报,并通过神经网络计算落点的控制参数,寻找落点的优选方案,进而实现飞船的自主应急返回。
[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