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11-07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题:多城市“爆表” 雾霾“元凶”到底是谁?——环保部分析本轮重污染天气成因
近日,在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尚未消退的同时,东北地区重污染天气又卷土重来。从哈尔滨开始,沿哈大线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传输,直至山东半岛、江苏和安徽北部,波及6个省份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个城市“爆表”,污染程度之重、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年少有。环境保护部6日组织召开会商会议,分析此次重污染成因,研究提出下一步防控建议。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冬季燃煤采暖这三大因素是此轮大范围空气重污染天气爆发的“元凶”。
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宫正宇研究员介绍,11月2日至6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东北地区相继有10个城市的AQI(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和大庆市等3个城市AQI达到500的持续时长分别为14小时、23小时和24小时。
哈尔滨市污染最为严重,11月4日的PM2.5日均值和小时值分别达到704微克/立方米和1281微克/立方米,大庆市PM2.5小时值也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5日,东北地区的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
5日夜间至6日上午,受东北地区污染传输影响,山东省烟台市、潍坊市、青岛市、日照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相继出现重度以上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经历了一次重污染过程,污染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4日下午,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达到PM2.5浓度峰值。5日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逐渐缓解。6日北京及周边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为良。
东北雾霾是“烧”出来的
环保部指出,这么大范围同时发生重污染天气,内在原因还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要诱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介绍,东北地区冬季发生的大范围极重污染天气过程,已经连续出现了4年。此次东北、华东地区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始于11月3-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和大庆一带,重污染主要源于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的“元凶”。
柴发合说,5日下午,受东北方向气流影响,污染气团向西南偏南方向持续传输,经长春、沈阳至大连一线,跨过渤海湾到达山东半岛,并在6日上午影响到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区。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和安徽的部分城市PM2.5浓度受污染气团传输的影响可能高达30%-50%。
对京津冀地区本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有机组分和硝酸盐仍是本次过程中PM2.5的主要组分,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各地逐渐启用燃煤采暖设施,在夜间近地面的高湿环境下,硫酸盐的二次转化加剧,对PM2.5的贡献有所加大。
应对大范围空气污染要加强联防联控
11月2日起,环保部相继派出12个督查组持续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等省市的重点地区开展督查。
检查发现,各地在应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普遍存在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不足、响应级别偏低,如哈尔滨市严重污染持续26个小时,AQI达到500持续14个小时,仅启动了蓝色预警。二是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不完善,如吉林省本级及多个市州未按要求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偏高。三是企业排放问题仍较突出,黑龙江省是全国唯一大型燃煤电厂没有安装脱硝设施的省份,并且存在大量燃煤小锅炉;东北三省独立的采暖燃煤锅炉基本没有安装脱硝设施,有的甚至也没有安装脱硫设施,超标问题突出。
柴发合提出,要着力提高冬季防控措施的针对性,特别要关注居民燃煤散烧、供暖设施起炉过程、秸秆露天焚烧等污染防控。
目前,环保部针对京津冀地区已经采取了三大措施:燃煤电厂全部实现超低排放、重污染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大规模用电和天然气替代散煤,以确保北京及周边城市不会出现极重污染“爆表”现象。但其他地区缺乏重大减排措施支撑,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若不提前采取更加有力的应急管控措施,仍有“爆表”的可能。
为应对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柴发合提出要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政府除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负责外,对导致的区域性大气污染责任也要有问责的要求。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厘清各地相互影响,切实落实责任,才能有效应对区域性重污染天气。
同时,要尽快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降低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门槛,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做到应急措施的有效减排。
[新华网]
相关报道
陈吉宁:正在组建京津冀区域颗粒物组分及光化学监测网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姝)进入11月以来,北京市气象台接连发布“霾黄色预警”、“霾橙色预警”。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审议环保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提问时,谈到了大气治理问题。
“应该讲,随着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现在留下来的很多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陈吉宁说,以大气治理为例,随着“大气十条”的实施,现在一些地区污染源的构成和二次污染的构成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陈吉宁介绍说,目前氮氧化物和VOCs的控制越来越重要,“如果这两个指标控制得不合理的话,会导致PM2.5下降的同时,臭氧反而会上升;如果措施科学的话,就会实现PM2.5和臭氧共同改善。所以我们正在组建京津冀区域颗粒物组分及光化学监测网,首先知道从哪儿来的、怎么产生的。通过对大气污染成因的实时解析,来准确把握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这样为各地制定因地制宜的控制策略,也为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新京报网]
三位部长回应如何防范“毒地事件”
自“常州毒地”事件以来,土壤污染防治备受各界关注。昨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环保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明雯提起了“常州毒地”事件,“我相信大家对于今年4月中旬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中毒事件记忆犹新”。接着她连续抛出了5个问号,“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如何?受污染的农用地,特别是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及工业污染地块的治理和用途管控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成效?下一步有何工作打算?”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回应了王明雯的提问,表示将采取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应对策略,包括建立污染地块名录,设礼开发利用“负面清单”,避免污染场地被不当使用等。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2020年前详查土壤污染状况
陈吉宁表示,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的首个困难和挑战就是底数不清,“土壤污染的调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因为空间变异性太大,国外有些发达国家二十年也没有搞清自己的土壤污染状况。我们现在确实底数还不是很清楚,没有建立起按照污染的程度进行分类的农用地清单和污染地块清单,进行监管的依据上是有一些问题的”。
陈吉宁称,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详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的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他现场通报了“详查”时间表:“2018年底,农用地的污染情况要查明;2020年底前,要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的情况”。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
强化对受污染土地用途管控
“从国土资源部的职能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土壤污染防治)我们现在正在做几件事”,姜大明紧接着回应说,会对严重污染的耕地依法进行地类的变更。
姜大明表示,此外还要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预计今年年底结束,“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时候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要把受重度污染的耕地划出原来已定的基本农田范围”。
姜大明解释说,把重污染土地划到基本农田范围之外,此举并不会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整成果,我们现在的耕地面积是20亿亩多一点,在这里面有不稳定的耕地,同时也包括了几千万亩的存在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这些已经在‘十三五’行业规划中考虑”。
姜大明强调,将强化对受污染土地的用途管控。“要逐步建立污染地块的名录,确定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防止未经修复治理的污染场地不当使用”。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
工业污染场地规划将出细则
“常州毒地”事件暴露出历史遗留的工业地块的污染问题。如何管控已经被污染的工业场地,这正是住建部的职责。陈政高表示,“我们正在制定工业污染场地规划细则,这个细则年底就可以发下去,以为各地在今后遵循”。
陈政高称,除了管控已经被污染的工业场地,住建部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另一个职责是“管控空间布局,防止新增土地污染”。
据其介绍,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就新区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结合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我们在全国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见。计划明年召开全国新区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将明确向工业区聚集发展的问题,减少土地污染”。
新京报首席记者 王姝
[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