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11-18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18日表示,目前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向好的,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流域生态破坏现象较普遍,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支流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者接近上限,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问题突出等。但是全国总体向好和局部恶化是不矛盾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有关政策情况。对于记者提出的“‘水十条’实施一年取得的进展、水污染防治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工作重点”等问题,赵英民做出解答。
赵英民介绍,“水十条”2015年发布,今年是第一个执行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年以来,主要有六方面的进展:一是按照“水十条”的要求,环保部和31个省(区、市)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把“水十条”要求的质量改善任务逐一分解到了各省,也要求各省逐一分解到各个地市,最终要落实到全国1940个控制单元上,每一个单元对每一年环境质量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环保部还建立了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的建立。
二是组织编制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过程的防治水污染,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三是组织调查评估地级及以上城市900多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状况,指导各地加快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这里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依法清理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四是根据水质改善的要求,分解落实“十三五”和2016年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的目标和要求。
五是落实“水十条”确定的到2020年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落实2016年中央农村节能减排资金,支持各地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六是印发了一系列指导各地实施“水十条”的相关技术文件,包括《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文件。
就目前看,今年1—9月份全国有监测数据的1922个监测断面中,1351个水质是Ⅲ类以上,占70.3%,同比增加4.0个百分点。同时也应该看到,166个是劣Ⅴ类,占到总数的8.6%,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就目前看,我们估计,今年作为“水十条”落实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应该说实现了开局良好,“水十条”确定的今年年度目标总体上有望完成。
赵英民进一步指出,虽然通过“十二五”的努力,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是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平衡,流域生态破坏的现象目前还比较普遍,面源污染应该说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支流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赵英民还介绍了全国水环境目前呈现的三个特点。一是地表水质总体上稳中趋好,但是部分水体污染问题突出。二是良好水体保护形势严峻。三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出现分化。“十二五”约束性指标COD出现了下降,但是氮磷目前此消彼长。因为化学需氧量下降很多,相对来说原来处于第二、三位的污染物逐步成为有些水域的突出污染问题。
他表示,“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的目标以及总体思路。下一步环保部将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落实“水十条”为抓手,认真落实这次“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群众最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水污染问题。“1+2”个工作重点。“1”是要狠抓饮用水的安全保障。“2”是从好水和差水两头抓起,所谓好水就是现在没有被污染的Ⅲ类以上水体,也要加强保护;差水就是所谓“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也要抓紧治理。二是做好源头预防,严守空间总量准入红线。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强化治理措施。四是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水环境质量管理能力。第五是严格落实地方和企业的责任。
赵英民进一步表示,从全国水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看,是逐年在改善。应该说,环境质量改善后面是有大量具体的污染治理工作做支撑的。比如说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累计下降了12.9%和13%,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5700万吨,现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1.82亿吨,已经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还有很多工作,这些具体工作支撑了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向好的,虽然形势依然严峻。环保督察发现了问题,有些地方一些断面也有水质恶化反弹的情况,但是全国总体向好和局部恶化是不矛盾的。
他强调,这次规划非常明确,水环境保护要强调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者要综合考虑、综合施治,落实“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际上水污染治理表现在水上,但是很多问题还是来自于岸上,所以必须把水中和陆上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环境管理也要按照流域的客观规律去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能够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
[中新网]
相关报道
新华网评: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时不我待
毛同辉
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补“短板”的规划。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近些年来,我国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入冬以来,北方许多城市又接连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更加凸显出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快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迈出的必要一步,生态环境保护将以此为遵循开启新的局面。
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体现了国家层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四个理念:一是管源头。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生态治理修复成套技术以及节能环保产业。二是控总量。对重点地区、流域、行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对造纸、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开展治污减排专项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三是抓长远。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着力完善企业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建立多元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四是严监管。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环境风险管控,强化环保督察执法,加强污染整治。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补齐的“短板”,也是事关民生福祉、为民所急所盼的痛点,更是考验各级各地政府及官员“政绩观”、治理能力和决心的阅兵场。补齐“短板”不能等、不能拖,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不能再以GDP来充当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挡箭牌”“遮羞布”。只有加快补齐“短板”,彻底解决民生痛点,全面小康才能实实在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更深刻、更饱满。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