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2-
2科技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陈听雨) 2月23日,科学技术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副部长黄卫介绍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相关情况。黄卫称,科技部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改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黄卫表示,自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现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并在改革中实现了“五新”,即“新的计划体系”、“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环境”和“新的创新氛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
据黄卫介绍,改革进展具体体现在六方面。
首先,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已基本建立并常态化运行,所有科技计划都在统一平台管理,初步解决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
其次,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工作基本完成,正在从源头上解决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
黄卫称,“和改革前相比,国家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立项门槛明显提高,立项数量大幅减少,资助力度显著增强。”
第三,组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推动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为政府部门从具体项目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精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创造了条件。
第四,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出了一揽子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举措,更好地尊重科学规律。
第五,以人为本,在“放、管、服”中深化科研资金管理改革。
第六,在改革中完成了科技计划体系“十三五”重点任务布局。黄卫称,重点研发计划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健康中国”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
黄卫指出,下一步要把工作重心从全面深化改革转移到实现引领性发展上来,培育更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包含三方面重点工作。首先是全面完成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任务,丰富和完善新五类科技计划体系。
其次是发挥新科技体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功能。
第三,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和响应科技界的诉求,让广大科研人员理解改革、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切实感受到改革红利。
[新华网]
我国将加快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科技日报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刘垠)科技部副部长李萌21日透露,2017年,我国将加快构建起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全链条、市场化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撑。
李萌介绍,将从构建财政科技计划成果信息发布与转化应用、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构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投融资5大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具体来说,关于财政科技计划成果信息发布与转化应用体系,将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与路演,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此外,在构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上,不仅适当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布局,还将启动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在东北地区的转化落地。
针对备受关注的产学研协同转化,我国将健全企业主导的转化应用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或中试熟化基地等。”李萌说,还要探索创新挑战赛等“研发众包”新模式,鼓励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技术难题竞标,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载体平台不断丰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成效有目共睹,但依然存在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通的问题。
李萌坦言,部分原因是转移转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技术转移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不足、专业化服务机构与人才队伍不强、企业主导成果转化应用不活跃、区域成果转化有待强化等制约问题。2017年,科技部将聚焦建立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这一重点任务,强化成果信息共享、专业化机构、人才队伍、区域转化、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
[中科网-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王志刚:改革就是要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
本报记者 刘 垠
创新发展这一年
从改变生活的“速度担当”高铁,到方便出行的共享单车摩拜;从当下正热的VR技术,到布局战略前沿的人工智能;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到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初步建立,就连给网友推荐的书单,也都和科技创新、国家治理息息相关……
在和媒体一个多小时的畅聊中,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谈论的主题,始终不离“科技”和“创新”。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写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集结号,《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系统部署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初步建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架构已经确立,各项政策制度逐步细化完善,科技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2月21日,面对多家媒体采访,王志刚认为科技改革“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科技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备受公众关注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一年中更脚踏实地。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办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这与2015年修订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共同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
“我国已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有效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王志刚说,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是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通过创新实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使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收益方面都有获得感。
“将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权下放给单位,成果主要完成人获得不低于净收入50%的收益。三部曲中规定的成果转化所得,和当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政策激励强度是最高的之一。”王志刚举例说,再如去年10月颁布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统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及创新链,打造构建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获得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接下来将加强宣传、制定细则。
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建成,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和项目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根据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全程“嵌入式”的新型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在全速推进。
关于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问题,王志刚说,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意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不仅提高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比例,简化预算编制、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规范横向经费管理方式,并对高校、科研院所在差旅会议、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授权。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两端发力’。培育新动能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结合点。”王志刚表示,要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切实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全面改造升级,让“放管服”改革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
理想中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什么样?针对记者提问,王志刚说,科体改革还是围绕人来进行,这个“人”指的是科技人员、科研机构、科研管理人员和企业家。“让所有愿意创新、投身科研活动的人,能得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的服务,这是改革的初衷。”
虽然科技人员的获得感在不断加强,积极性在持续提升,在王志刚看来,还有不少问题待解决。“对从要素、投入和成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规律,认识是不是到位、把握得准不准?我们的政策法规,是不是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宣传是不是把政策送到了每位想创新的人身边?”
过去一年间,新政策红包密集发出,仍有不少科研人员直言获得感不强。王志刚透露,2017年科技体制改革将紧盯“落实”和“担当”。“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他说,科技体制改革要着重抓好统筹协调、重点突破、试点示范、督察评估、宣传引导,“讲好改革故事,回应群众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王志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科研人员甚至科研院所领导对新出台的文件不太清楚,有些院所领导还心存疑虑,不敢担当。他强调:“下一步要加大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抓改革落地落实,要强化担当意识,特别是基层单位要敢于负责,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也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宽容失误,扫除基层单位担当的后顾之忧。”王志刚透露,审计署和最高检已经出台相关意见,对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做出明确政策规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科技日报北京2月23日电)
[中科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