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启动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3-16

  【强国密码】

  日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科学家工作室将由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

1.聚焦前沿突出高端

  遴选标准:

  合理布局,同一研究领域一般只支持一人,不搞大规模申报

  申报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基础学科、基石研究中有重大发现,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备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

  坚持学术操守,弘扬科学道德,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月2日,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中国科学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及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6位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成为首批授牌对象。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这样指出。

  及时补齐高端人才缺乏的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他先后明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要立体化地培育人才,特别是对高端的尖子人才更要爱护”。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科学家工作室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基础研究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领跑”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国家战略科学家。

  2012年9月启动的国家“万人计划”全称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与国家“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人才工程,任务是支持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此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七类人才构成,第一层次即为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从事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本土人才。

  “以杰出科学家为核心专门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并给予特殊支持,既是党和国家对杰出人才的重视和关怀,也是我国科研投入机制的重大创新。”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说,“我及我的团队将一如既往、快马加鞭,有信心、有能力继续做出享誉世界的原创性成果。”

2.营造潜心研究环境

  按需支持:

  计划稳定支持10至15年,每5年为一个周期

  每个周期支持经费一次性核定,按年度拨付

  根据科研需求和资金渠道变化情况以及考核评估结果可进行动态调整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对科学家工作室将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予以特殊支持。中央将统筹国家现有科技、人才计划政策资源,建立明确支持渠道,强化长期稳定支持,营造潜心研究环境,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除国家委托的重点工程项目外,逐步实现首席科学家和课题组长不再申请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广聚天下英才的中国,以创新驱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眼界、魄力、气度,可见一斑。

  “‘科学家工作室’应该勇于探索既符合科学精神,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创新型的学术文化土壤建设。”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这样提出自己的期望。

  “三十年来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工作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说:“目前,许多科研人员都陷入了写规划指南、申请项目、争取经费、发表论文、申报奖励的周而复始循环中。期待科学家工作室能够在改变这一现象上有示范作用,通过稳定支持一个出色的研究团队,真正稳住一批优秀科学家,让他们静心工作。”

  “我是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的,对于长期稳定支持的重要性,我深有体会。高能物理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在人才、技术和科研能力上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积累。同时高能物理实验从准备、实施、运行到出成果,常常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以科学家工作室的方式支持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拾遗补阙,修补短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工作机制: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工作

  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负责组织管理

  委托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好人选推荐评审、建设方案论证、周期考核评估等工作

  依托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建设,依托单位负责工作室日常管理

  “相信科学家,依靠科学家,支持科学家,是发展科学的最好办法。”王贻芳说,“科学家工作室开创了人才、团队和项目集成支持的新模式,是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是人才管理机制的一个创新。”

  卢柯认为:“科学家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科研资助机制的探索,也是一种新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深远影响科研行为和科研文化。”

  “我们知道国内还有许许多多更为优秀的学者和团队没有像我们一样幸运。我们没有理由不格外珍惜这样的机遇。”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表示,“我不得不追问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折射着党和国家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气度与胆识。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巨大鼓舞。刘忠范说:“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是我团队的中国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实现这个中国梦的重要抓手。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的正式启动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我们充满期待。”

  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表示:“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网-光明日报]

 

相关报道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治国之要,惟在得才。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两会上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既是一股春风,给我国广大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励和温暖;又是一盏航标灯,为全党全社会如何正确对待人才指明了方向。

  人才,通俗地理解,就是能科学运用知识与技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那些用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的人,还可称之为英才、雄才和伟才。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人民的骄傲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发展和企业壮大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人才荟萃、人尽其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在人才问题上,最理想的局面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这一喜人局面,关键是落实好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要求,真正做到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我们像园丁一样对待人才的“园林”,精心栽培、精心施肥、精心修剪、精心呵护,让其中的“树木”茁壮成长、成材,让人才的“园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长远的眼光育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克服只用不育、竭泽而渔等短视行为,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对待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从培训抓起,从实践锻炼抓起,从探索各行各业的人才成长规律抓起,做到该投入的不吝啬、该保证的不缺失。惟有如此,才能确保人才不断、事业永新。

  以欣赏的眼光识才。人才并不等于全才。绝大多数人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缺点或缺陷。如果用求全责备或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才,那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个人才。只有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看长处、看亮点、看未来、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看得见人才、用得好人才,人才也才乐于一展身手、奉献自己的才华。

  以宽广的胸襟容才。人才大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真知灼见、独到之处。我们要充分信任人才,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广泛征求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即便是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热忱欢迎,对的就积极采纳;即使其观点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在包容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以宽广的胸襟对待人才,做人才的挚友、诤友,做到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就能把更多的人才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以过人的胆识用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我国古人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之谈。一旦看准了人才,就应排除流言蜚语的干扰、摒弃狐疑犹豫的心态,大胆为人才搭设舞台、提供平台,为其创造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并为有担当的人才担当、为敢负责的人才负责,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以科学的机制聚才。聚才用才需要“伯乐”,更需要科学的制度与机制。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健全识才、选才、用才的科学制度,为人才在工作上提供强大支持、在生活上提供有效保障,营造公平、公正和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才能形成见贤思齐、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人民网]

刘忠范:让科学家沉下心来,做点有用的东西

  【鸿鹄之思】

  2013年11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家“万人计划”启动座谈会,至今已过了近三年半的时间,我们一直期待着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的启动。当然,这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思考科学家工作室究竟该如何定位?应该说,现在清晰了许多:它应该是一块试验田、一个科研文化建设的特区。这个特区的文化特质是让更多的人沉下心来,做点有用的东西。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呢?这就是所谓的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顶天立地。对科学有用的成果,会写到教科书里,在科学史上会有你的位置。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不是通过发多少所谓的高端文章来体现的。上货架就是对社会有用,有实际应用价值。想做到真正有用绝非易事。老实讲,我们绝大多数人发的文章只对自己有用,比如拿学位、评职称、拿头衔和荣誉等,这些既上不了书架,也上不了货架。这也是科研领域的浮躁现状,大家拼命地追求只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缺少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可否认,这是与现行的过度数字化、市场化和行政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密不可分的。科学家工作室应该勇于探索既符合科学精神,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创新型的学术文化土壤建设。一般来说,杰出的科学家靠天赋,可遇而不可求;一流的科学家靠学术土壤、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二流以下的科学家则靠机制、物质刺激和功利心。过于功利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可能很有效,但未必真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须引起重视。

  我的团队一直从事石墨烯材料研究,是国际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石墨烯研究团队之一。我目前正在牵头建设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在北京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致力于发展面向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核心技术,做点真正有用的东西。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的团队愿意有所担当,探索石墨烯产业发展的新路。我坚信,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将成为未来石墨烯产业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发扬工匠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已经成为我们的口号。

  当然,我们并非盲目乐观,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研究积淀。我在北大的团队上百人,是全球高品质石墨烯薄膜材料生长技术的引领者,在大单晶畴区石墨烯、超洁净石墨烯、超平整石墨烯薄膜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大家所熟知的碳纤维材料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当年的碳纤维只能做钓鱼竿,而今天的碳纤维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支撑材料,日本东丽公司在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天的石墨烯也不等同于未来的石墨烯,需要不懈地努力,持续提升石墨烯材料的质量,这是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我们愿意担此大任。

  超级石墨烯光纤也是我们的杀手锏技术,我们独有的生长技术实现了石墨烯材料与传统光纤的完美结合,在特种光纤、电光调制器、光纤传感器以及生物成像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还致力于将石墨烯材料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照明产业,我们发明的绝缘衬底上石墨烯薄膜的直接生长方法使得低成本、高性能LED器件的制备成为可能,有望成为下一代半导体照明的核心技术。

  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是我团队的中国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实现这个中国梦的重要抓手。在未来两年内,研究院将拥有3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成为集基础研究和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全球石墨烯高端研发中心。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的正式启动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我们充满期待。

  依托于科学家工作室,我们将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计划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级别的领军人才10至15名,打造一个由20个左右领军人才构成的石墨烯研究团队。

  国际化是创新型学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研究院规划外籍人才比例占30%~40%左右,已聘任2010年度石墨烯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作为名誉院长,并通过北京市诺贝尔奖级人才计划将其柔性引进建设石墨烯研发团队。我们衷心希望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的支持政策能够尽快落到实处,把优秀的科研人员从过度市场化的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以及经费申请和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大家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做点有用的东西。

  (作者:刘忠范,系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科学网]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人才论坛】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知识分子工作和人才工作:“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知识就是财富,创新增强国力。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的贡献率不到30%,而知识创新则创造了70%以上的贡献。可见,科学文化知识和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和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发表的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高度重视,把其放在工作全局中来统筹谋划,也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巨大鼓励和殷切期望。广大知识分子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和期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国家创新发展实践,施展抱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千方百计让知识价值和知识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对于奋进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的中华民族来说,对于正在着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得人才者得天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经过数十年持续建设,如今我国人才总量大幅攀升,现在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已达45.9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6%,人才贡献率达31.9%。但也要看到,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控制色彩明显,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人才的知识价值和创新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人才发展。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突破,制定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胆识力度深化改革,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关于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意涵丰富,对于今后做实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和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战略部署,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培养造就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作者:陶庆华,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

    [科学网-光明日报]

潘建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李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10日阐述了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他强调,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条条框框,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当日举行,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潘建伟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这位中科院院士说,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技队伍,有齐备的学科体系,而且不像过去那样“缺钱少物”。

  潘建伟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条条框框。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特别谈到“从我做起”的责任,潘建伟呼吁中国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科技强国只能靠自己干出来,闯出来;要追求原创,立志开辟全新的领域;要包容友善,跨学科和大协作开展科研;要崇尚道德,在当今网络传播时代,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客观理性的风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在同日的大会发言中表示,科技评估考核体系是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呼吁改革科技评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成效。

  李卫说,中国科技成果多而不新、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成效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现实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现象,如政策满天飞,疲于应付;项目支持方式大起大落;科研“公关”风盛行,评审专家受困扰等。

  李卫建议从四方面改革科技评估体系:一是强化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二是建立与完善分类评价体系;三是加大项目评估的成本投入;四是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完)

    [科学网]

周玉梅委员:人才培养要紧跟科技发展节奏

  科技日报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陈莹)“2015年,全国26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招收的博士生不到500人,但是根据行业协会和重大专项统计预测,我们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是5000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玉梅委员呼吁,国家在做研究生招生计划顶层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学科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考虑进去。

  “目前存在人才培养和应用需求脱节的现象。”周玉梅以自己所在的集成电路专业为例,从2000年起,国家就陆续发文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4年还专门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初期募集1380亿元。“然而,强调这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是从2011年起才陆续有文件出台的。在顶层设计方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远远滞后于科技发展规划。”

  “领域方向内科技人员总量不足,导致目前产业内高端人员稀缺,影响了企业发展进程。”周玉梅忧心忡忡。从2000年开始,集成电路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口产品,16年来仍没有改变格局。“专业的高端人才一毕业,就有企业开出年薪40万求贤。”

  周玉梅建议,在规划制定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政策时,要同步规划部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规模、专业设置调整的调控,赶上产业用人需求。“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应该先期启动人才培养计划,甚至要早于产业发展政策。”

    [科学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