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7-1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国家治理应该讲究工作方法。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上半年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的讲话,从抓“关键少数”到强化督察、试点探路、改革协同……他以一系列鲜活的提法勾勒出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改革方法论。
落实主体责任 盯紧抓好“关键少数”
在上半年已经召开的5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强调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这个“关键少数”。
2月,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短短一个月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关键少数”,是因为他们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改革的进度和实际成效。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关键少数”的担当精神及示范作用。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领导,监督他们不打折扣地将任务清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强化督察问责 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要确保中央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各地一以贯之、生根开花,必须用好督察这根“指挥棒”,坚持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什么问题突出,就督察什么问题,打通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
“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拓展督察工作广度和深度,点面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在4月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共组织开展12轮巡视,巡视了277个单位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彰显了巡视全覆盖,督察无禁区。
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督的是任务、进度、成效,查的是认识、责任、作风。督查的根本目的是要督促领导干部形成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探索发展路径 试点成为“开路先锋”
试点是改革的“试验田”,通过局部的改革试点总结成败得失,完善改革方案,由点及面,把解决试点中的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进而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
福建三明市就堪为医改的“试验田”。一直以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症结在于“药”。斩断医药与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是三明市医改的方向与目标。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三明市建立起了“医药、医保、医疗”联动的改革路径,改革成果惠及患者、医务人员、医院与政府多个利益相关方。
三明市的成功医改经验只是局部试点的一个缩影。每一个地方的试点成效,受益的不仅仅是当地民众,还将为大范围改革实践投石问路。试点就像棋子,落下的一枚枚棋子由点及面,盘活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
发挥整体效应 协同下好改革“一盘棋”
改革的推进需要协同,完善的联动机制则确保重点领域改革的协同配套,避免单兵突进和碎片化。
6月26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三十六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说到协同发展,不得不提京津冀一体化。据《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大城市病”有所缓解;交通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联防联控机制日益完善……
在协同理念指引下,京津冀发展蹄疾步稳,深入推进,破立并举,奏响了改革与发展的“二重奏”。
从提出“各项改革协同配套”,到强调“搞好统筹协调”,再到要求“推动改革举措精准对焦协同发力”,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协同发力破局开路始终是总书记谋划和部署改革工作的重要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创新了改革的方法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在实践中破解难题提供了宝贵思路和重要遵循。(文/李雪菲)
[中新网-央视网]
相关评论
生命因理想而精彩
文/李树杰
这是一群为理想活着的人。抗战时期,到延安的知识分子达4万人之多。这些人大多家境殷实,初中以上学历的就达七成以上。“大家闺秀”“豪门公子”不做了,冒着危险跑到延安吃粗粮、穿粗布,甚至当农民开荒种地。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的动力,缘于他们“为理想活着”。因为这里“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王国。
牺牲时年仅33岁的革命家彭湃更是一个“为理想活着”的人。家中有佃户1500多个,田产多到“乌鸦都飞不过”。如果为物质和享受活着,日子肯定滋润得很。但为了改变那个不平等的世界,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他甘作“逆子”,将家中一箱子田契铺约当着佃农的面全部烧掉。他的大哥恨得差点一枪把他打死。而无数贫苦农民跟他成了一条心。在牢狱中,他的双腿被打断,却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这些为理想活着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理想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追求信仰作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他们超凡脱俗,行为或许一时不为世俗所理解,但目光明澈,心中笃定。失败了从头再来,打倒了还要再爬起来。正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所感叹的: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为理想活着的人,就是这种精神被高度唤起的人。
岁月的淘洗中,坚守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压力面前,一些人声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些人甚至开始奚落崇高、嘲笑理想。在他们看来,只有为个人利益而活着才是最现实和最有意义的。还有一些人在理想与现实反差的所谓痛苦中不能自拔,迷茫和沉沦。正因如此,那些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才显得格外难能可贵。他们为理想去奋斗,甚至拼命,带领人们奔向更美好的未来。历史的巨变、伟大的创举、影响人类的科学创造背后,无不闪现着他们的矫健身影。没有他们的义无反顾,没有他们的奉献牺牲,我们这个社会也许永远不会有发展和进步。
《苦难辉煌》一书这样写道,“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一大批为理想抱负拼搏奋斗的新人,或为百姓安危舍身而出,或为改变一个地方贫困面貌呕心沥血,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勇闯改革险滩。如此“为理想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才能奏出雄壮、优美、高亢的人生乐曲。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2日
04 版)
[人民网]
擦亮识人的慧眼
文/华 靓
唐开元年间,姚崇和卢怀慎同为宰相。某次姚崇请假,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说:“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可见,唐玄宗看重姚崇的是出色能干的行政能力,而倚重卢怀慎的则是清正廉洁的政治声望。
纵观历史长河,善于识人者并不鲜见。商汤从陪嫁奴隶之中识得伊尹,周文王于渭水河畔偶遇太公,刘邦在乱世之中选出“汉初三杰”。实践中,古代先贤还总结出一些识人之法。譬如,战国时期李悝有“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的“识人五法”;《吕氏春秋》提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的“识人六验法”;诸葛亮则有“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的“观人七法”。一言以蔽之,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断力与洞察力,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辨出真才与伪才。
回溯党史,共产党人一直高度重视识人。毛泽东同志曾说:“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比如,他根据多年来对罗荣桓的观察,作出判断:“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可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又如,当粟裕在苏北歼灭逾千日伪军的捷报传到延安,他当场表示: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果然,在几年后的淮海战役中,粟裕大获全胜。慧眼识才、科学辨才,让一大批好干部涌现出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凝聚起了强大力量。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为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尤须具备识人慧眼。王安石在《知人》中写道:“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经验表明,如果仅凭一时一事的表面言行就匆匆下结论,很可能错误识人;如果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就容易任人不当、用人失误。今天,少数干部很善于伪装,台上台下不一样、对上对下不一样、上班下班不一样、圈内圈外不一样,无形中增加了识人选人的难度。针对“两面人”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察其本质,既看其才、又观其德,既看优点、又观缺点,既看显绩、又观潜绩,既看工作、又观生活。擦亮一双慧眼,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甄别人选,才能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判断,更全面、更立体地识别真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识人是一门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拓展全面考察的视野,提高精准识别的能力,严把选人用人的关口,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必能脱颖而出,汇聚成浩荡前行的人才队伍。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1日
04 版)
[人民网]
少一点懒惰,多一点写作
文/麦 辰
近日,一则“县委书记发表署名文章涉嫌抄袭”的消息,引发关注。当地回应为“县委办重大失误”“被署名”,随后,县委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出深刻检讨和反思,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讽刺的是,涉嫌抄袭的文章题为《欲明人者先自明 欲正人者先正己》,无论是抄袭,还是被署名,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领导干部并没有像其文章所说的那样“自明”或“正己”。
比这一个体性事件更值得探究的,是背后所反映的共性问题,即领导干部的文风与作风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领导干部讲话稿、发言稿由秘书或下属代笔已成惯例: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抓大放小,一篇小文章何足挂齿,下属代办即可;有的领导干部觉得工作繁重,挤不出时间写文章;有的自己曾经也是替领导写文章,如今当了领导自然就习惯由下面的人写了……
凡此种种,其实都属于领导干部的文风不实、作风不正,官僚主义作祟。无论是没有时间,还是抓大放小,对写文章不重视,都折射其心浮气躁、作风漂浮,甚至不乏惰性心态。
文以载道。别小看了这笔下几行字,文章千古事,得失岂止是寸心知啊!一文可以见功底,可以现思想,可以观格局,也可以影响人心、世事。
纵览历史,古代多少大治者,皆为著作等身,如王安石、欧阳修等,既是文章大家、又为能臣干吏者,灿若星辰,他们的思想也随其文章流传千古,影响后世。
老一辈革命家也常说,革命要靠二杆子——笔杆子与枪杆子,这是我们党起家的“两杆枪”。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枪杆子与笔杆子交相辉映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大批闪烁着战略智慧和深厚文字功底的著作,给人以充足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鼓舞人心。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不懂得用笔杆子、不会拿笔杆子,这个领导就是很有缺陷的。
现实中,领导干部确实事务繁多,但“没有时间”绝不是让人代写甚至抄袭的理由。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写作,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
也有的领导干部,不学习不思考,头脑空空,提起笔来,千头万绪,理不出个一二三,只好“拿来主义”,东拼西凑地抄袭一番,这不只是心态问题,更是能力和品行问题。领导干部忙于日常工作,长时间不学习,没有新的知识沉淀,不能静下心来思考,结果只会是心浮气躁,能力得不到增长,素质得不到提升,写不出文章也就见怪不怪了。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贯彻,有群众说“如今的领导干部亲自写稿,亲自提包,亲自开车门了”,这是对领导干部转作风的肯定,也是对以往不正之风的不满与讽刺。如今看来,正如党中央所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领导干部依然需要努力改文风、转作风,文章不分大小,都应认真对待,自觉亲力亲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领导干部来说,加强学习、积累思考,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课。有了积淀,自然写得出东西;长于思考,就善于理出“头绪”,这样融会贯通之下写文章,胸中有大义,笔下自有乾坤,也就不会闹出“抄袭”或“被署名”的尴尬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1日 17 版)
[人民网]
拿出高压反腐的力度治理“为官不为”
文/仲 鸣
近日,两起整治为官不为乱为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因不作为被免职。更早之前,陕西旬阳县国土局原党组班子7名成员集体被免职,接受了当地“回炉锻造班”的培训。
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干部更应实干。懒政和不作为,不仅贻误发展机会,让改革在基层末梢遭遇“下沉难”,更消磨民心,让群众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改善,对冲获得感。
细究原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背后,其实就是“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在这方面,李朝兴和旬阳县国土局原领导班子,都是典型。李朝兴身居正厅,还是学者型官员,却愣是用“下属4次请示未批复”的不作为,为自己的为官履历留下了污点;而旬阳县国土局原领导班子忙于“内斗”,疏于履责,互相推诿不担当,集体被免职,丝毫不冤。
为官不为,本质上也是种腐败。李克强总理就曾表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这类变相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腐骨蚀心的慢性恶疾,会侵害政治肌体。
也正是意识到了不作为之弊,中央祭出了“连环扣”:从颁布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向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亮剑,都在惩懒治庸上不断加码。
中央动真碰硬,各地也摁下了狠抓落实的改革键。既是改革,就不是摆姿势划空拳,就必须拿出“紧箍咒”“问责鞭”,向不作为宣战。有的地方延伸了监督触角,像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涉及全省范围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懒官无法偷懒;有的地方将不作为纳入了执纪监督的规制视角中,对庸官果断采取转岗、免职、降职、辞退等处理措施;还有的地方则采取“召回”措施,对其回炉锻造。
以高压反腐的态势去治“为官不为”,这囊括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明确责任清单,并继续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选任机制;二是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遇到不作为必究,让不作为者没有“位”——哪怕其级别较高,哪怕是“塌方”式的集体不作为。
发展需实干,而非庸官;改革需见真效,岂能“画饼”。为官避事,不只是“平生耻”,也是对改革与发展的阻梗。基于此,必须把行政效能改革跟反腐结合起来,对为官不为祭出重拳与猛药,让发展在惩懒治庸中不被贻误,让改革在效能提升中抓铁有痕。
[人民网]
一身造假一路升官,谁在开方便之门?
文/秦 宁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经查,卢恩光年龄、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学历、家庭情况等全面造假,长期欺瞒组织;金钱开道,一路拉关系买官和谋取荣誉,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干部;亦官亦商,控制经营多家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为企业谋取利益;对抗组织审查。为在职务提拔、企业经营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送给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物,涉嫌行贿犯罪。
又一名“老虎”落马了!反腐不设禁区、不留盲区,无论涉及哪个级别的官员都不会网开一面;反腐利剑高悬,剑光所及,再处心积虑隐藏自己的官员也会露出原形。不同于一般落马的“老虎”,在舆论场中,卢恩光最被关注的是“全面造假”。
此前,浑身是假、“只有性别是真的”的官场骗子王亚丽,因造假骗官获刑。与之相比,卢恩光的造假同样恶劣,从年龄到入党材料,从学历到工作经历,再到家庭情况……全面造假;但其造假后果无疑更可怕,毕竟王亚丽被捕前只是原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常委,而卢恩光落马前官居司法部政治部主任,是货真价实的副部级干部。
在其身居高位期间,有多少不法行为?根据中纪委的通报,卢恩光亦官亦商,控制经营多家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为企业谋取利益。很显然,如果不是握有权柄,就很难控制经营多家企业,更难为企业谋利。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卢恩光通过不正当手段挤进官场,是规矩之殇,损害了党纪国法的庄严,折伤了司法部门的公信,贻害甚巨。
纵观卢恩光履历,其造假之猖狂、官运之亨通、人生之富于戏剧性,让人在瞠目结舌之余,不免感慨万端。这个私营企业主仿佛是精明的职场化妆师,将自己“改造”得浑身光鲜;又似乎是神奇的权力魔术师,一番闪转腾挪,几经扶摇直上,最终攫取高位。
卢恩光能够一路升官,与其工于心计、善于钻营有关,长袖善舞,所向披靡,但是,这只是一个层面,如果没人帮衬,尤其是没有得力的权力帮衬,他不可能一路畅行无阻。众所周知,从非公职身份切换为公职身份,门槛奇高,从低级别官员升到高级干部,更是有一系列制度把关。而制度形同虚设,监管处于失灵状态,究竟是谁为卢恩光大开方便之门?
中纪委通报说得很清楚,卢恩光“金钱开道,一路拉关系买官和谋取荣誉”,“为在职务提拔、企业经营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送给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物,涉嫌行贿犯罪”。显而易见,收取卢恩光金钱的人员难脱干系,被其所拉的关系难辞其咎。相关部门在依法依规处理卢恩光的同时,有必要查一查被其放倒的官员。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立明规则,破潜规则,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才能有效防止出现新的“卢恩光”。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