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7-1
美国硅谷一向被视为基于自由市场创新的一个“标杆”。然而现在有两位风险投资家站出来大喊一嗓子:不对,你们理解得远不够全面!他们写了一本《硅谷生态圈》,其中说:“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政府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一般思维中所认为的更为重要的角色。”
硅谷尚且如此,可见政府在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充分的认可。而事实上,中国政府力推“双创”,对于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已走在世界前列。
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双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要创造生机勃勃的双创“生态环境”。
总理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光靠众创空间、双创基地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环境,要统筹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
此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总理所言的双创“生态环境”,其内涵就是要超越一处处单独的空间、基地,或者一项项单独的文件、措施,从而在全社会养成一种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呵护创业创新热情的群体氛围。
“双创”的各种奇思妙想,只能来自市场主体,来自创客们的实践。政府最应该做的,并且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由政府来做的,便是尽最大努力“创造环境”。
提高到“生态环境”的层次来部署“双创”,意味着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度和力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任何从环境入手的政策考量和措施安排,必定是基于深远谋划,既利当前又利长远。这也印证了此前有学者的判断:“双创”是根本大计,而非权宜之策。
公共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其中核心的便是制度和政策的供给。相比于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这样的“硬件”,综合成体系的创业创新政策构成“软件”,更能在营造环境方面发挥作用。“双创”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和此前李克强一再强调的市场需要一个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年4月,联合国大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写入相关决议,呼吁世界各国大力支持创业创新。与此同时,一份来自欧洲机构的报告指出,中国在“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的转型快于世界其他国家。这样的发展格局,正与“双创”直接相关。
此点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前不久的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中国正向世界展示出更加强大的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这一新时期成功的秘诀,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把推进“双创”上升到“生态环境”的层次,这无疑预示着“双创”将更大发力,也将更有效作用于中国经济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陈翰咏)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相关评论
搞创新,就该摒弃“计划思维依赖”
重大发现和创新确实都不是“计划”出来的。所以,别让僵硬的“计划”“指标”,扼杀了“牛顿”们的创造力。
“大家翻翻科学史,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在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科研管理中习惯于给科研人员“下计划”、“定指标”的现象,李克强总理的表述,引发广泛解读。
重大科学创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这是个科学常识,也指出了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正是寓于“下计划”、“定指标”之中的对科研创新工作的行政化思维管理。
我国当下已成为世所罕见的科研论文数量大国,但绝大多数论文是在低层次地简单重复,科研成果总体上是跟踪性质的,原始性创新研究较少,“重大科学发现”甚至“能够影响人类未来”的研究更是十分有限,也与此不无关系。
“计划”涉及科研人员劳动监督问题,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特点与农业劳动很相似,具有分散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重大关键性突破,通常是某个科学家的“灵光一现”或“突发奇想”,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连他自己也‘计划’不出来啊!”
对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监督、管理成本不低,但如果“管死”,那显然不是社会合意的结果。要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就必须让“产权激励”替代“计划”,从而实现由“束缚活力”向“激发活力”的转变。
从创新经济学视角看,“计划”是一套封闭性、条块分割的制度,而“开放性”是科学创新的生命线。“计划”更适合微观层面的简单、重复性劳动,而完全不适用科学创新这样复杂性、不确定性劳动。对于科研,“计划思维”缺乏经济动力,无法激活科学家的内在积极性。
不单是科研,在经济领域的“双创”中,也要避免太依靠“计划思维”。经济发展可以有前瞻性预测和必要调控,但不能依赖行政包办式指令安排。经济发展,本质就是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创新则是植入新的发展函数。所以,不能总沿袭那种“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模式,秉持用行政手段干预微观市场行为的惯性,搞指令性经济。
如今,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最具效率的经济运行载体,也该成为创新型发展的基石。
市场经济的表现就是充分竞争、产权明晰。拿科研来说,“计划思维”下,当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实际上是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的混合体。而经济学家认为,“计划”下的分成合约和固定工资合约,在农业经济组织等场景中并不合适,理论上最没有效率,“地租合约”则好得多。
“地租合约”实质上就是“产权激励”。对于科研人员,就完全可实行“产权激励”制度,激励其积极性:可以让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归国家或单位,但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基于这两项权利的转让权归属科学家(部分或全部)。
现实中,搞创新就该摒弃“计划思维依赖”,多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多通过明晰产权等手段去激励。(社论)
[新华网-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