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7-1
7清理整顿融资平台,控制举债规模,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
为地方债扎紧制度笼子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制图:郭 祥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首次明确要“终身问责”,彰显出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坚定决心。
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发生,是深化财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实施了哪些改革举措,效果如何?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多大?防控风险,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力?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厘清政府与平台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资金需求很大。在确保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适当举债筹措资金是合理的。”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
然而,前些年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限,也缺乏正规的举债渠道,只能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来举债。地方发展急需资金,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有政绩冲动,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快速上升。
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或通过企业发债为政府融资,这些资金利息高、期限短,用在基础设施等周期长的建设项目上,属于资金错配。“项目还没完成,债务就到期了,地方政府只能再四处筹措资金,地方政府偿债成本和压力猛增。”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是“借道”举债,不少债务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借了多少、怎么花的没有一本明白账。特别是地方政府换届后,新官不理旧账,这些债务如何偿还也成了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这团乱麻不解开,债务风险就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央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厘清政府与平台的关系,勒紧地方债务的缰绳。
首先是“开前门”,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限。“前门”是一点一点打开的,从最早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到开展部分省区自行发债试点,再到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整个推进过程用了5年时间。这表明,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发债还是相当谨慎、力求稳妥的。
接下来,就是理清旧债“堵旁门”。对于2014年底之前的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不管是用什么方式举借的,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清理。经过甄别,存量债务中有15.4万亿元属于地方政府债务。“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债务地方政府是认账的,并负有偿还责任。这些‘旧债’逐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置换,纳入预算规范管理,分别到期偿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地方政府举债只有一条路,设“天花板”控制规模
“旧债”好不容易理清了,以后发新债肯定不能再出险情。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新预算法明确规定: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换句话说,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唯一渠道,就是公开发行债券,其他方式都不可以。
同时,厘清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要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地方国有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由企业自己偿还,地方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但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出资范围内要承担有限责任。
“对于一些金融机构以前的投资,如果被纳入了15.4万亿元的存量债务,那政府会负责到期偿还。如果没被纳入,也不意味着钱打了水漂,因为不少融资平台项目都很优质,未来的回报和收益都还是不错的。”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郑春荣认为。
控制举债规模,实行限额发行,则是勒紧地方债的那根“缰绳”。201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天花板”是6000亿元,2016年是1.18万亿元,2017年是1.63万亿元。“这个限额是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再分解到各省的,不允许超额发债。这就像大货车一样,不允许超载行驶才会更安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顶层设计扎牢“笼子”,加快建立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我国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负债率约为36.7%。即使把或有负债考虑进去,我国政府负债率约为40%。
“预计今年政府负债率仍将保持稳定,这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也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违规举债又有“新变种”,多项举措密集出台严监管
虽然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些地方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违法违规举债出现了不少“新变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变种”主要集中在融资平台公司、不规范的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这些变相举债行为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积聚了财政金融风险。
针对这些新问题,近期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在一些地方,PPP和投资基金变成了“明股暗债”,亏了由政府资金“兜底”,这样一来,风险全部转到了政府一边。对此,新举措开出负面清单: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以及各类政府投资基金,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地方政府不得违规将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及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
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很多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为保险起见,对企业融资时,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政策明确: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或决定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为政府举债。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时,也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出具担保函、承诺函等提供担保。
针对这些新问题,今年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并多次公开通报了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处理结果。
“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核查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多次对部分市县政府、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公开通报,地方政府也对违规责任人作出了行政撤职等处分。同时,银监会也对参与违法举债的金融机构,作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7日
10 版)
[人民网]
相关评论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石建勋
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释放出重要信号。这些重要信号都是什么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金融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分量。会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今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放眼全球,纵观历史,金融从来都不是“中立”、无政治色彩的,而是为一定政治目的服务。金融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政治素养,当然政治家也必须要有优秀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风险安全意识。习近平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金融工作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把握金融规律。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金融手段来治国理政,善于运用金融手段进行国际竞争,开展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
其次,要充分认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重要意义。此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努力消除监管套利,全面实现监管无死角、无盲区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这一部署,未来中国必须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对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信用、人才和政治保障,创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要抓紧“三位一体”金融工作任务的高效落实,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要回归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金融强则国强,金融乱则国乱。金融既是国际博弈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核心目标,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生活中“脱实向虚”的风险苗头不容小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强有力支撑;同时,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此种背景下召开的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深刻影响中国金融工作未来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努力读懂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信号,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网]
向世界传递金融稳定正能量(钟声)
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一系列关键词,在世界经济金融大舞台上产生反响,国际舆论普遍强调指出这些部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看到中国举措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有一种说法:世界是部金融史。“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人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有深入领悟。
20年前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仍然是许多国家不能淡去的记忆。国际金融大鳄大肆投机,以泰铢大幅贬值为肇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经济体的货币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应声贬值,亚洲乃至欧洲多个经济体备受冲击。或许这是第一次,很多人深刻体会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时代更需重视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时代,时刻考验着各国预防、抵御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智慧、能力和担当。人们还记得,亚洲金融危机面前,一些国家基于自身利益选择了袖手旁观;还有的国家甚至又是催债又是撤资,推动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自身也面临重重挑战,全世界的观察家几乎一致认为人民币应当贬值,以求自保。但是,中国作出“惊人”抉择——宁可自己出口受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东南亚国家稳定金融秩序和恢复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中国的果断行动,被外媒称为“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火墙”,阻断了危机蔓延之势。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不约而同表示赞叹,认为“北京是稳定和负责任行为的支柱”。标准普尔全球评级亚太首席经济学家保罗·格伦瓦尔德说:“人人都担心亚洲危机升级,但中国保持汇率稳定的做法,成为地区的巨大稳定之源。”
中国的举动,用西方的利己主义哲学显然解释不通。但其中彰显的大格局、大智慧,树立起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也为亚洲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牢靠的基础。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合作重点从应对危机转移到建立长效机制, 持续而坚定地加速东亚区域合作,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应运而生, 促进了东亚国家在政治、金融、贸易、交通、旅游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曾有观察家预言亚洲经济会一蹶不振。但事实打破了一切悲观的预言——经过几年的努力, 东亚国家经济1999年开始复苏, 2000年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给出的注解是:“借中国的东风发展自己。”“如今回顾历史,这些其实正是一种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开始出现的初步迹象。今天,新秩序已然到来。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贸易国,稳坐20年前只能梦想的全球金融贵宾席位。”美国彭博社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对亚洲金融危机后20年的变化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际媒体眼中,这是中国为完善本国金融体系建设采取“对症下药”的举措,能够持续将中国自身的正能量传导给世界。这是中国负责任、讲原则、顺大势、敢担当的体现,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7日
03 版)
[人民网]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一论做好当前金融工作
本报评论员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我国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金融和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通畅,实体经济才会活力四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结构升级,但供给体系没跟上,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导致实体经济循环不畅。金融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抓手,连接供求、组织资源,在修复国内经济失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转变方式、优化结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上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老路已走到尽头,金融业要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转向内涵式发展,在供给侧更加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靠竞争力吃饭。要下决心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链。直接融资要补短板,把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间接融资要调结构,加快完成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完善中长期融资制度,满足准公益性产品和基础设施融资需求。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聚焦主业、强化服务。金融是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聚焦主业是金融业安身立命之本,强化服务是金融业发展壮大之道。各类金融机构应当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做优主业,做精专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和利润。要继续降低金融机构收费标准,坚决治理“不服务、只收费”现象,清理规范中间环节,缩短资金链条,避免以“通道”“名股实债”等方式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审慎创新、稳健发展。创新是推促金融业前行的动力,但创新必须依法合规,不能打着创新的名义,盲目铺摊子,大搞资金体内循环和脱实向虚,更不能搞金融诈骗。要扎根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围绕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进行金融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如果金融机构处于病态,很难为实体经济服好务。要促进金融机构规范运营,保障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自身健康,解决好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资产质量、服务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真正以源头活水浇灌实体经济茁壮成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也必将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任何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做好新常态下的金融工作,切不可忘记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各地区各部门要认识到位、行动到位,积极主动适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6日
01 版)
[人民网]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二论做好当前金融工作
本报评论员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做好当前金融工作,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准确研判形势,全面综合施策,确保我国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金融工作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举措,把住了发展大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要看到,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业内部失衡,二者循环不畅,结构性问题突出;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外溢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提醒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金融十分重要,也极易产生风险。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价值实现过程曲折,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面对经济周期波动和社会预期快速变化等不确定条件,利益诱惑大,参与者行为变化快。而且,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我们要有勇气、有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有侥幸心理。金融是最需要监管的领域,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下大气力规范金融秩序。同时,强监管、防风险需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讲究方法。金融风险不是一日形成的,治理金融乱象也不会一蹴而就,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重在实效。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抓住关键环节。风险隐患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要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管住货币信贷“总闸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风险源头管控。要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坚定必胜信心。我国有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丰富经验,经过多年发展,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法治和金融调控体系也日趋完善,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高,财政赤字和负债率低,可动用的工具手段多,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能力和底气筑牢风险防线。要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经济基本面好的有利条件,坚持预防为先、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我们要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防控格局,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更好地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7日
01 版)
[人民网]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日报评论员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习总书记强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从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到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部署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入剖析金融“活”与“稳”和经济“活”与“稳”之间的密切联系,准确把脉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形势,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不仅结合实践内涵丰富,而且充满了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指引,更是我们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成为重要的、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大国。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不能忽略的是,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凸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这要求我们把准确判断风险隐患作为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维护好金融安全,务必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安全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前提,也是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重要目标。这既是过往经验,同时也是做好未来金融工作的首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有力地维护了金融安全和稳定,关键就在于反复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础上,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在涉及本国具体问题上,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
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们要围绕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部署,抓住抓好以下六项任务。一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完善市场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三是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重点针对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开展全面摸排和查处;四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是提高领导干部金融工作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既要学会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学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效能;六是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金融决策科学化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维护金融安全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业务及监管部门,一定要结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做好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内涵和具体要求,各司其责、守土有责,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良保障。
[人民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