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8-1
专家:我国地震活动处正常活动水平 水库不会引发大地震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题:专家:我国地震活动处正常活动水平 水库不会引发大地震
新华社记者 胡喆、白国龙
我国地震近期是否进入活跃期?水库有可能引发大地震吗?11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杰,专家们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我国地震近期进入活跃期?
2017年8月8日至9日,我国西部发生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和新疆精河6.6级地震。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强震,有人担心:我国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对此专家表示,我国地震活动处于正常活动水平。
据了解,历史上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强震的情况是有的,如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次日新疆乌恰便两次发生7.0级地震;1966年3月6日西藏札达发生6.6级地震,8日河北隆尧发生6.8级地震;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发生6.8级地震、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6.6级地震。因此,连续发生强震不是一个罕见事件。
我国地震活动水平是比较高的,年均20次5级地震、3至4次6级地震、0.67次7级地震。刘杰介绍,九寨沟7.0级地震前我国大陆7级地震平静已达24个月,6级地震平静已达8个月,2017年1月至7月也只发生了4次5级地震,地震活动水平是比较低的。
刘杰指出,这两次地震发生是对前一段低地震活动水平的补充,目前我国仍处于正常地震活动状态内。
刘杰还告诉记者,我国发生7级地震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平均3年2次7级地震。根据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资料,我国地震活跃期是以7.5级大地震或7级强震群作为活动标志来划分的,如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震、1988年云南澜沧7.6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此次九寨沟7.0级地震,属于我国正常的地震活动。
什么是水库地震?水库有可能引发大地震吗?
四川省水利资源丰富,水库数量较多。近期也有一些舆论认为水库和地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那么,到底什么是水库地震?水库有可能引发大地震吗?
陈厚群介绍,水库地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库蓄水后,两岸原来存在的溶洞、矿洞,由于水体淹没的影响发生陷落,在库区诱发地震,一般震级不会很大且能量有限;另一类是,库区正好穿越发生地震的断裂带,水库蓄水后水渗入地下,孔隙压力升高,抗滑强度减弱,水库起到触发作用。这些区域原本就有地震,水库蓄水起到一定的触发作用。
资料显示,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水库蓄水诱发的地震多为中小地震,对水库不会产生大的破坏。
陈厚群表示,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的水库当中,发生地震的水库极少,而发生6级以上水库地震的水库全球仅4个。应该说,由水库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此次九寨沟地震与三峡工程有关吗?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对地震形势的臆测,并将此次地震与三峡大坝相联系。受访专家均指出,三峡工程不可能引发九寨沟地震。
陈厚群介绍,九寨沟地震的震中为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位于岷江、塔藏、虎牙三个断裂带附近,该地区本来就是地震多发区。这次地震是印支板块向北挤压导致川西北地块挤出,由局部走滑剪切引起的。
同时,陈厚群告诉记者,三峡工程坝址及水库区属华南地震区的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它和引发九寨沟地震的断裂不在同一个构造单元上,两者之间完全没有构造上的任何联系。
此外,从九寨沟到三峡工程的直线距离约700公里,其间分布着不透水性的地层,库水与九寨沟地震的构造带也不存在水力联系。陈厚群表示,三峡工程在建库以前就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论证三峡大坝蓄水以后会否引起水库地震。他表示,三峡大坝本身坝址所在就是稳定地块,构造相当稳定。
[新华网]
震后如何救灾,听听气象地震专家怎么说
8月8日、9日,四川九寨沟、新疆精河相继发生7.0级和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全社会迅速开展抗震救灾。震后救灾需要注意哪些次生灾害,地震云是否真实存在,为何震区余震不断,未来能否实现地震预警?就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震后降雨概率大 会加重次生灾害(小标题)
“众所周知,地震后出现降雨的概率比较大,较强降雨天气会加重震区次生灾害的发生。震后,由于震区山体有所松动,房屋结构遭到破坏,强降雨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晓东说。
张晓东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后发生了很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堰塞湖现象。随着上游的积水不断涌入,堰塞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大水冲垮,汹涌的洪水冲向下游的县城或乡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若要避免震后次生灾害发生,带来灾害叠加。气象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很重要。对于难以避免的次生灾害,可以及时疏散转移人群,加固山体和房屋。”张晓东说。
就此问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地震发生后,对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天气因素有降水量、温度等多个方面。当出现降水天气,不仅为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而且会造成路面泥泞,对交通产生影响。地震后如再遇强降雨天气,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尤其九寨沟地区以山地为主,一旦发生次生灾害对救援工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气温方面,如果温度高极易消耗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体力,更容易滋生疾病;而温度低会对露宿野外的群众带来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感冒或冻伤。此外,目前正值汛期,强对流天气较多,震区也需要注意防雷。
“未来几天九寨沟震区和精河震区总体天气较为平稳,对救援工作影响不大。”张芳华强调。
“地震云”,这个真没有(小标题)
目前,网上流传着一些对“地震云”的说法,地震和云到底有没有关系,“地震云”是否真的存在?
“目前并没有发现地震和云之间有联系的理论和依据,大家利用云来预测地震是否发生非常不科学。”张芳华说,像地震这类地壳运动对大气环流是否有某种潜在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即便有影响也比较细微,在做天气预报时这种影响是忽略不计的。而这种尚未地震,就以天降奇象、云生异变来预测的方式很不靠谱,我们认为“地震云”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张晓东也表示,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没有任何科学事实能证明云的变化与地震有直接关系,也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实地震的发生与天气变化有直接相关性。
其实,不仅是云和天气的变化,很多书本画册上提出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征兆,如家禽家畜行为异常、野生动物迁徙、植物异常都未通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公众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关注到震前的种种异常现象,但却无法从异常现象推出地震即将来临的结果。以动物行为异常为例,导致动物迁徙、情绪失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季节转变、气候变化、动物疾病,也可能是繁衍生育的需求。所以,在无法将其他引起异常的原因剔除时,我们不能将云与动物的异常作为预测地震来临的科学指标,地震的监测预测还任重道远。
公众感觉近期地震频繁并不真实(小标题)
九寨沟、精河地震接踵而来,因此,很多公众感觉近期地震很是频繁,事实是这样吗?
张晓东介绍,据统计,每年全球发生18次左右的7级地震,200次左右的6级地震。我国每年平均发生20次左右的5级地震,4次左右的6级地震。“今年上半年我国地震发生次数很低,仅有4次5级地震,所以公众感觉近期地震频繁并不真实。”张晓东强调。
他表示,8日发生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的地震7.0级,震源深度20千米;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这两个地震地域差别很大,分别属于不同的地震带,九寨沟7.0级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精河县6.6级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带,有不同的构造成因,两个地震前后发生,仅仅是一种巧合。
目前,从监测到的地震情况看,两个地震区都有余震发生。一般来讲余震有一个衰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起伏活动,也会发生一些强余震。由于构造应力、地质条件、孕震环境、震源运动特征等原因,余震序列往往千差万别,余震的震级、次数和持续时间也不同。地震序列总体分为孤立型、主震型和震群型3种。孤立型序列余震少,而且小;主震型序列余震丰富,有的还有前震活动;震群型序列的一般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主震,余震序列也比较丰富。目前,地震部门启动了地震现场的加密流动观测,公众可以通过地震部门的官网、地震速报APP、微博、微信等实时关注到余震发生的相关信息。
未来可实现全国范围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小标题)
“地震发生了,为什么不能提前预报?”这也许是地震发生后,公众问的最多的问题。预报和预警有何不同?
在地震发生前做出预报,这是人类的愿望,但至今是全世界未解的难题。目前,人类能做的是在地震发生后,对离震中较远地区的预警。
对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山有介绍,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利用震中地区台站快速判定地震的时间、地点、大小及其影响程度,由于地震波按照每秒数公里速度向外扩散传播,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为远离震中但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地区,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出一个警报信号,为公众逃生避险、企业紧急处置提供预警时间。
“由于方法技术所限,震中地区破坏最严重但没有预警时间,这就是预警盲区;距离震中越远的地区破坏相对较轻但预警时间越长。”李山有说,目前,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由15000余个地震台站组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实现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天山中段地区的秒级地震预警。(科技日报北京8月11日电)
[中科网]
相关报道
地震真的会带来降雨吗?专家:没有科学依据
中国天气网讯 2017年8月8日晚上,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当天出现1.5毫米的降雨,预报11日震区还可能出现小到中雨。在历史上,也曾有很多大地震之后下雨的情况,如邢台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鲁甸地震。网友不禁联想:每次地震之后都会下雨吗?降雨真的是地震带来的吗?
中央气象台原台长、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不能说地震后必然会出现降雨,地震后不下雨的情况也有很多次。”据统计,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6级地震后7天几乎没有出现降雨,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后7天只有两天出现降雨,而且都是微量小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后6天内都无降雨。震后下雨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一般是因为降雨会增加救援难度,而且容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媒体报道更广泛,所以公众认知更强烈。
据李小泉介绍,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带,从气候角度来说雨季里三天两头下雨是常态。如果地震恰好发生在当地的雨季,地震后几天内出现降雨是气象条件所致。九寨沟目前就正值5至9月降水频繁的雨季,尤其8月,常年降雨量最多。
李小泉认为,地震和下雨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他从三个方面解答了网友疑问。
疑问1:地震冲击波会向空中释放大量能量,强烈扰动空气产生降雨吗?首先地震是一种瞬时、突发性的现象,持续时间往往仅有几秒、几十秒,最多1-2分钟。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地震发生时刻震中附近地区大气层结、大气环流、气象要素会发生异常变化。因此,地震冲击波会强烈扰动震区上空的大气层没有事实依据。
疑问2:地震会导致空气中产生大量粉尘和微粒,给雨滴形成提供凝结核吗?地震导致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会让空气中产生粉尘和微粒,但应注意到,这些增加的粉尘是在极其局地且小范围的近地面层,而产生降雨的云层一般在几百米至一千米以上的空中,需要非常强烈的上升气流,尘粒才能输送到云中成为雨滴的凝结核。
疑问3:地震能使地面温度升高,水分快速蒸发,导致空气中水汽增多形成降雨吗?观测结果表明,震源附近地区并未出现地震时温度突然增高的现象,不会导致地面水分蒸发突然增加。此外,蒸发导致空气中水分增加是需要时间的,而地震是瞬时现象,空中水分突然大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地震会带来降雨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李小泉提醒,当地震降雨会加重已经形成的灾害,给救援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震后山体变得疏松,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临界值下降,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中央气象台预计,11日白天,九寨沟震区将出现小到中雨,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等级较高。震区余震不断,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加,降雨可能给交通运输及救灾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需加以防范。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