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习近平引领全面从严治党:严管干部守底线 政治生态焕新颜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8-16

  “不平凡的五年”之从严治党篇

  全面从严治党重拳频出 政治生态焕然一新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向人民做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庄严承诺,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这是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五年来,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

  五年来,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

  五年来,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五年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赞誉。

  总书记首提全面从严治党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治国理政,什么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

  “打铁还需自身硬。”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出庄严承诺。刚当选总书记,他就提出要坚持从严治党。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全面从严治党”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列提出。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绝非一时兴起,更不会半途而废。“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具有独特分量。从第一次提出至今,中国共产党展现的决心、取得的效果皆让世界瞩目和震惊。

  党内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 让每个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 ’,就会得 ‘软骨病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把党的优良作风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敏于行、慎于言,降虚火、求实效,实一点,再实一点。“全党看着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既然选择了当干部,就要自觉遵守当干部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党章等党内法规办,按党确定的干部标准办,按党的纪律办,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存在对干部进行苛求的问题。对干部要求严一点,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改进作风、管理队伍的基本着眼点。”

  他对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说,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他给省部级领导干部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他向县委书记提出,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宗旨和理想信念是紧密联系的。坚守信仰、秉承宗旨、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还在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他认为,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上,要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作为衡量的标准。

  从2013年起,接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党员思想认识大大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党性修养,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党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强音。他说,“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打虎拍蝇猎狐”成绩斐然 铁腕反腐赢得民心

  不得罪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忧患和紧迫感,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层级最高、形势最复杂成效最显著的反腐败斗争。

  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老虎”“苍蝇”一起打、猛药去疴刮骨疗毒、反腐没有“铁帽子王”、“塌方式腐败”等新提法,伴随着反腐败的雷霆之势,伴随着一桩桩案件的查办,从高级领导干部,到街头巷尾,人人熟知。

  ——“打虎”地图全覆盖 反腐没有“铁帽子王”

  2012年12月6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李春城是十八大后首个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反腐领域“打虎”的序幕也就此拉开。紧接着的2013年,刘铁男、倪发科、王素毅、蒋洁敏、李东生等一批部委和地方高官落马,案件查办“零容忍”态势明显。

  一些所谓“禁区”和“惯例”的打破,则在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反腐败的认识。

  2014年7月29日,官方发布消息,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消息一出,“刑不上常委”传言就此打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明确表态:谁都不要心存侥幸,计算“不出事”的概率;谁都不能藐视法纪,存有进了“保险箱”的幻觉。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均印证了党报这一论断。

  2015年7月24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周本顺是十八大以来首个在任上落马的省委书记。

  2015年11月,中央纪委网站在不到24小时之内先后通报上海市委原常委、副市长艾宝俊及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吕锡文被查的消息。随着这两位京沪官员的落马,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省份均有省级官员被查处,反腐地图实现全覆盖。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已有17名中央委员、16名中央候补委员接受组织调查,“打虎”成绩斐然。

  ——零容忍“拍蝇”不手软 清理群众身边的腐败

  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送钱就通水,送少了就断水”,被称为“亿元水官”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用公权力念起了自家“生意经”。据报道,办案人员在其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在北京和秦皇岛等地房产手续68套,贪腐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北京动物园原副园长肖绍祥,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工程款及拆迁款、虚开发票等手段,贪污1400余万元,此外还有800万元财产无法说明合法来源。

  “‘苍蝇’有‘老虎胃’”“硕鼠虽小,危害极大”,这些形象而又具有讽刺意味的话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小官贪腐的特点、危害。杜绝“小官巨贪”,需要反腐“抓小抓早”。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基层反腐力度。

  2015年1月,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作出部署,要求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4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着重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四风”问题,严肃查处小官巨腐等基层腐败问题。5月初,中央纪委专门印发《2015年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要点》。

  2015年6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持续每月通报曝光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形成持续震慑和警示作用。此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活动治理基层腐败问题,对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与民争利、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等典型问题快查严处。

  ——海外“猎狐”追逃追赃 天罗地网消灭“避罪天堂”

  “不能让国外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避罪天堂’,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5年、10年、20年都要追……” 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承诺很快转化为雷霆行动。人民看到,一张惩治腐败的天罗地网迅速撒向全球:

  2014年,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设立国际追逃追赃办公室,建立起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协调机制;中央纪委设立国际合作局,公安部开展“猎狐2014”专项行动;

  2015年,由多个专项行动组成的“天网行动”启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捕一批腐败分子,清理一批违规证照,打击一批地下钱庄,追缴一批涉案资产,劝返一批外逃人员”。同年,中国发布百名外逃人员红色通缉令;

  到2016年,“猎狐”、“天网行动”持续进行,中央相关单位、各省区市和驻外使领馆已全部建立追逃追赃协调机制。

  中国还通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多边框架开展国际追逃追赃合作。

  战鼓擂响,势不可挡。曾经“逍遥”的外逃贪官或无处藏身,或四面楚歌如惊弓之鸟,纷纷归案。截至目前,已有43名“百名红通人员”归案。

  完善党内制度建设 筑牢全面从严治党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对于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必须靠制度管好自己的队伍,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回应从严治党现实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2013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发布。2015年6月,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重要安排。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在2013年6月28日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为选拔任用好干部提供制度保证。

  十八大以来,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日益完善,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先后制定实施了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开展。集中清理超职数配备干部,集中清理裸官、档案造假等问题;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更加严格。制定和落实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制定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

  五年来,中央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使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越来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十八大以来,巡视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已开展十二轮。从2016年起还增加了“回头看”,起到强烈震慑作用,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今年上半年完成对中管高校的巡视后,实现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目标任务。

  根据中纪委网站消息,十八大以来,省区市巡视共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突出问题四万多个。截至2017年4月,立案审查厅级干部1225名,处级干部8684名,巡视利剑作用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成绩斐然。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1%增长到2016年的92.9%。党兑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赢得了党心民心。

    [中新网]

 

相关报道

全面深化改革,不畏深水涉险滩

  李洁琼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不断以改革回应并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难题,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然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丝毫不比不发展时少。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要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改革。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成绩单最有说服力。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370个改革方案;2015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5个改革方案;2016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97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审议6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落地,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破冰前行,国企改革蹄疾步稳,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民生领域改革迈出扎实脚步……放眼今日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改革稳扎稳打,正稳步向深水区挺进。

  不断向纵深迈进的改革,如何爬坡过坎,在纷繁的利益关系中突出重围,检验改革者的勇气,也考验改革者的耐力与智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和勇气。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改革之路布满艰难险阻,不可能顺顺当当。然而,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只要符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只要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纠葛千头万绪。如何才能改得准、行得稳,需要掌握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把握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改革需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方向,但不是所有“宝”都押在市场身上,改革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保“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需处理好新动力和老“包袱”的关系,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改革进入深水区,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汇聚更大范围的改革力量,需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改到深处,没有后退的余地,也没有徘徊的理由。在“深水区”里“逆水行舟”,要敢于涉险滩,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如此,改革的航船才能始终扬起希望的风帆,破浪前进。

    [新华网]

中国国家治理的宏图大略

  许耀桐

  治理是人类管理、运转、处置自身集体事务的一种有组织活动。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治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视角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问题。经过近40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经验,描绘出中国国家治理的宏图大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长期治理经验,创造性地推进治国理政事业,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了既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模式,为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积累了新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有效解决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应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强烈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现代治理理念

  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治理理念。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也很早就知道治国理政需体恤民情、礼贤下士以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现代治理理论方面,西方学者认为,治理的主体既有国家公共权力机构,还有市场和社会其他诸多组织;治理的方式可以有沟通、协同、合作等。不难看出,西方治理理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中国国家治理,是对古今中外治理经验的借鉴继承和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又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既不同于中国的古代治理,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治理,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已从传统型治理走向现代治理。这种现代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治理科学化。建立健全体现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又具有科学规划、科学规则的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二是治理民主化。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治理或进行自治,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证治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三是治理制度化。共同遵守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使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四是治理法治化。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中国的国家治理和西方治理明显区别在于,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实现治理的有序性、有效性方面,中国更为重视党和政府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担负着治理的重大责任,发挥着治理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这里所强调的党的领导、国家制度、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就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元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理的基本特征。这些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具有独特优势。

  探索国家治理新路

  今天,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求国家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这就要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创新目标理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树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治理理念和目标体系。当前,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治理创新,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在治理理念上,真正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封闭管理向透明治理转变。在追求经济效率、社会活力的同时,把公平正义、秩序稳定等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容置疑。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各个治理主体既有合理分工,又能形成统一合力。党领导国家治理,进行顶层设计,理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分工合理、权责匹配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架构。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治理的巨大优势。中国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为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制度的作用,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完善法治体系。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就更加需要依靠法治力量,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推进立法、执法、司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夯实治理的社会基础。治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要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组织,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依法执政、民主行政,完善民主决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这一独有的民主形式。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人民网-中共新闻网]

全面深化改革:“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

  宋月红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要牢牢把握住的基准线和方向标。“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统一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不论怎么改革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改革开放偏离或改变这一方向,就会南辕北辙,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是动力和手段,更是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前提和基础。

  毋庸讳言,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长期存在两种“自由化”的谬误:一是将“全面”的具体内涵抽象而泛化,认为所谓“全面”就是什么都可以“改”或应该“改”;二是将“深化”引向“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认为是不改革。这些错误认识完全背离了我们党对改革的指导与设计,侵蚀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集中投射。其目的可以归结为一条,就是改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始终保持在改革开放上的政治坚定性。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摇摆或模糊认识,就有迷失方向、陷入歧途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意义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近30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针对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起来而相互否定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揭示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改革开放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否定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就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准确、完整地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往什么方向走”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强调,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的,我们要改的只是不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各种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改、又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不应改的要坚决守住。改是为了坚持和完善不应改、不能改的部分,怎么改、改什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政治原则和底线;不改是为了正确的改,而改的是否正确,则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为根本标准。

  二、统一于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并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和执政的一个根本点,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历史发展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行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和怎样进行改革开放。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说:“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同样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从而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和偏废,形成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立体坐标体系。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2016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国家生命线和人民幸福线,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有人认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极大提高,并即将于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已不再落后,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也人认为,既然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合时宜。这些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怀疑和动摇,是错误和有害的。

  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当前必须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矛盾愈加错综复杂。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而且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改革开放又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些集中概括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也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改”以“不应改”“不能改”为指向和保证,“不改”又是在坚持中巩固和发展的。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也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把不能改的、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说成是不改革。五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保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怎么改、怎么完善,要有主张、有定力。不断推进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以全面改革、加快改革和深化改革为主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充满了“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因此,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政治的坚定性、方向的根本性和基本路线的不可动摇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特点,惟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才能准确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宋月红)

    [人民网-中共新闻网]

论“四个伟大”

  董振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放在一起加以强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这“四个伟大”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

  “进行伟大斗争”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国理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终于实现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初步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目标。今天,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接近目标,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遇到的问题就越复杂。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又面临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这些问题叠加交织在一起,成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羁绊。

  这就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通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开拓迈向理想境界的前行道路。通过进行伟大斗争,领导人民为创造美好未来而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爬坡过坎,推动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建设伟大工程”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主体力量”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来完成。历史一再证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最怕的就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而能够把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十几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具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96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危机和艰难险阻,我们党都能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打铁还要自身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露。这些新情况,尤其是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党的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很严峻,责任很重大,使命很光荣,需要自身更加坚强有力,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推进伟大事业”明确宣示了我们治国理政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实现伟大梦想”明确宣示了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当代中国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中国梦的孕育昭示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作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共同构成了实现伟大梦想总目标的战略支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伟大梦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攻坚克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样的精神状态和锐利武器以提供强大动力,也需要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造坚强领导主体力量以提供组织保证,还需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确保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共同托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人民网-中共新闻网]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刘景泉  张  健

  7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一重要论述,再次明确宣示我们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征。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如何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还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宣示,表明我们党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状态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世界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之所以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就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深厚基础。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我们要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进一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同时,在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进一步完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实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进一步丰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许多重大理论观点,进一步坚持和丰富发展了这些基本要求。比如,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走共同富裕道路等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如何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等等。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必须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践行根本宗旨中推进理论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推进理论创新,也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决定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理论创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而使党的理论创新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把握时代大势,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顺应时代发展,引领世界潮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以全球视野谋划事业发展,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得准、看得清、看得透,从而在把握时代大势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必须始终坚持把握时代大势。

  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都是为了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09日 07 版)

    [人民网-中共新闻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