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8-03-
汉中天坑。资料图
提到天坑你会想到什么?神秘、黑暗、奇特、奇异的动植物。近两年来中国陕西的汉中天坑群的发现让天坑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为世人所瞩目。天坑群成了继“两汉三国”汉文化之后汉中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使中国的天坑数量由84个增至138个,占比39%,使全世界发现并被确认的天坑数量由117个增至171个,占比31.6%,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天坑群”。国际著名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赞誉汉中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3月13日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主办陕西汉中天坑群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际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们共同探讨汉中天坑群未来发展模式,保护开发策略等现实性问题,为汉中天坑群的未来之路规划蓝图。
天坑群汉中美丽的另一面
汉中天坑。资料图
提到汉中,神秘、优美、充满未知的天坑群将展现汉中的另外一面。让古老的汉中在古板、严肃的厚重历史之外,多几分灵气与秀美。
天坑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主任罗乾周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坑是指四周陡壁具有一定规模(一般深度和宽度超过100米)发育在碳酸岩岩区一种地貌特征。
“汉中天坑群的天坑据推断形成的时间在18万到12万年前,最古老的可追溯到68万年前,通过研究天坑我们可以研究古地理环境、气候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独特的地形、负地形下特殊的生态环境是人们了解地质、气候变化的最佳场所。”对于天坑对当代的重要意义时罗乾周如是表述。
长期从事天坑调查的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李益朝多次深入天坑底部进行勘探研究。说起对于汉中天坑群的探索李益朝有讲不完的故事。趣味与艰辛并存,平日难得一见的天坑真可谓魅力无限但也充满挑战。
“大多数天坑的交通都不是很方便,远的下车后考察队员们还得背着一百多斤的装备、食品步行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一般300多米的距离我们平时走路可能最多两分钟,但是天坑下去就得花费一个多小时。上来更费时间,得三个多小时才能上来,只能借助升降救援装备才能上下,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专业登山级别的手套,我们的队员一个月能用坏三双。可见这其中的艰难。调查很辛苦,但是我们的付出值。”李益朝说。
罗乾周向坊叔讲的一个小细节:“有一次下天坑,路特别陡峭,一路陡下坡走了好几个小时,脚趾甲顶着鞋,等回去后感觉脚趾甲非常疼,颜色有点发黑,几天后脚大母趾甲盖直接脱落了,特别疼”。年过五旬的罗乾周说的轻巧,可这其中的艰险和痛苦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滋味。
当然艰辛背后也是趣味满满的。天坑内的光线不足,黑暗程度超乎想象,两个人面对面坐着,都不动,你可能都感觉不到身边有人。但是天坑内,你能看见透明的鱼,能碰见各种平日很难见到的奇特动植物、奇特石钟乳造型,能碰见各种奇特的地质结构和气候现象。
通过调查者拍的许多天坑照片,我们不难发现天坑里面不乏宽敞的“洞穴大厅”、神秘又奇特的“地下河”、还有瑰丽四射的“石钟乳”、“石笋”、“边石坝”等等许许多多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万年来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其内生存的动物食物链、独特的生境具有不可替代性,除了这些奇特的地质产物还有许多的动物和生物,单被调查者所拍摄下来的就有“莎菲彩灰蝶”、“大展粉蝶”、“象沫蝉”、“绿丽金龟”、“百合科大百合”等成千上万的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就足以让我们惊叹。
汉中天坑内发现特有的动物飞猫。资料图
飞猫是汉中天坑内特有的动物。飞猫学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脸面似狐,双眼如猫,尖嘴类鼠,耳朵像兔,脚爪若鸭,尾同松鼠。它靠前后腿之间宽大的翼蹼能在绝壁和大树之间滑翔飞行,最大的头尾长度能达到1米、体重7斤多。这种动物很怕羞,昼伏夜出,加上日益稀少,要亲眼看到活生生的飞猫并不容易。
据了解,汉中天坑群是首次在北纬32~33°范围内被发现的全球纬度最高的天坑群,这次发现具重要的科学价值,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的空白。此次发现的汉中天坑群共有54处,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本次发现使全球天坑数从117个增加到171个,占全球天坑数量的1/3,其中超级天坑2个、大型天坑7个,常规天坑45个,其他地质遗迹473处。
中科院袁道先院士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汉中天坑群是在北纬32——33度范围内首次发现,将我国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界限显著北移,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汉中发现罕见“天坑群”的重要价值在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更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通过对其形成机理、条件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将对研究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被专家誉为改写地质历史的世界级“自然博物馆”。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的雄心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的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标是选出超过五百个值得保存的地质景观加强保护。目前,中国已有35处地质公园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无论是地质公园还是世界自然遗产都是属于全球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其科学意义和旅游观赏意义不言而喻。
记者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目前针对汉中天坑群这项独特的地质遗迹各方正在积极筹备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
汉中市政府专门印发了《汉中市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遗迹保护范围、区域的管理及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汉中将认真做好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相关保护工作。
汉中市国土资源局在一份回复中表示,汉中将适时逐步推进国家乃至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
据了解,2016年10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已授予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按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完成建设任务,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后方可命名省级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正式命名两年后,才能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汉中市将按有关程序,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申报国家乃至世界级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
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毛晓长在发言中认为汉中天坑群与南方天坑有不同的形成机理,生物多样方面也很独特,因此从稀有性、科学性、美学性、可保护性等方面而言汉中天坑群具备成为世界级的条件。
开发与保护 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如何利用好优质资源
天坑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奇观, 为喀斯特条件下所特有。它在自然景观中, 具有稀少、奇特、险峻、恢弘、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等一系列特殊的旅游观赏价值与感官属性。同时,天坑总是与洞穴、地下河、奇峰怪石等其他旅游资源共存于一体, 因而无疑是一种特殊的超级旅游资源。
据了解,重庆小寨天坑已于 1999年向游人开放,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正在旅游开发规划之中。未来,喀斯特天坑风景名胜区,将为世界旅游业增添一个璀璨夺目的亮点.
如此好的机会,汉中岂能错过。2017年5月汉中市国土资源局与汉中市文物旅游局已联合向市汉中政府申报议题,建议择优选取世界一流的规划编制单位,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着手编制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规划,将天坑旅游与文化、休闲、康体、运动、研学等新业态结合起来,稳步推进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
面对如此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汉中来说有开发利用的冲动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天坑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遗迹资源,一旦开发不当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研讨会现场,记者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但是“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声音还是占主流。对于经济实力不强、脱贫攻坚压力较大的汉中来说,如何利用天坑群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成了主政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记者分别同镇巴县、南郑区、宁强县三个县区政府副县(区)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交流。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大家都有想利用天坑资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想法,但是这种利用必须建立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应当避免粗旷式开发,避免四个县区同质化发展,从高端化旅游入手,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镇巴县常务副县长周庆福告诉记者,镇巴县将合理利用天坑这种优质资源,在严格保护、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宣传镇巴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围绕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将镇巴打造成为优质的养生、养老、运动、体验基地。
对于汉中天坑群的开发,南郑区副区长王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中天坑群应当避免规模化开发,保护为主,目前以县区的能力开发天坑存在难度,而且容易造成同质化。天坑生态脆弱有不可恢复性,并且天坑安全性较差,因此天坑开发应当走优质化发展道路。
汉中市政协主席王隆庆认为,天坑群是汉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宝贵、价值最高、最容易产生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在汉中建立天坑群研究基地,有利于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科学管理与开发、地质监测与保护。汉中市应该以此为契机,以科研基地为平台依托,全力支持省地调院地质勘查工作,统筹考虑研究基地和地质博物馆建设,以及安防措施,吸引世界级高层次人才来汉广泛交流,聘用国际专业团队进行开发策划,有序推进汉中天坑资源的科考、旅游开发利用。
对于天坑的开发,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毛晓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应当保护优先,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探索性地打造高端的天坑探险游。天坑这种旅游资源不适宜搞大规模的开发。天坑所在地应该探索高端深度游的模式,可以探索让专业人士为游客讲解专业的地质、地理知识,让游客通过五、六个小时的深度游,全面的感受天坑的独特魅力。此外,可以尝试让村民参与到旅游当中来,在外围发展一些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小镇等特色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发展。
面对优质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不是矛盾两个对立面。如果死守着保护的原则,畏手畏脚而不加以合理利用,那只是耽搁发展的良机,假如当年九寨沟死守着保护,不寻求发展,那么今天当地的经济发展就难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但是开发也并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式开发,站在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长远规划、理性利用,以开发来促进保护,这是汉中天坑群保护与当地发展比较理性的发展道路。将汉中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世界,这或许是对汉中天坑群最好的保护。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