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一场国际会议撤上千篇论文:狗血了,大多来自中国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8-11-07

  原标题:一场国际会议撤下上千篇论文:大多来自中国,比南大梁莹更狠

  南京大学的梁莹为了给自己的学术历史洗白,“默默地”撤掉了所有曾经发表的中文论文。

  但是,这并不算是最“狠”的,因为——

  我们最近发现,有一场学术会议的主办方曾经同样“默默地”撤下1258篇稿!对,你没有看错。

  一场会议,撤了1258篇稿件。

  这是一个2011年由IEEE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201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

  很多人都对IEEE很熟悉,它的中文名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

  不过,我们打算等会儿再说上面那个学术会议的事。因为——

  IEEE悄无声息撤回的,远远不只这次会议的论文!

  过去十年里,IEEE作为会议主办方一共撤回了7000多篇自己主办的会议的论文及摘要,而这些被撤稿件的作者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记者从撤稿观察数据库里挖出了从2008年到2017年IEEE对于会议论文的撤稿情况,结果吓skr人。

总共撤回7263篇论文,其中6866篇来自中国。

  Emmmm……谁能告诉我,2010年和201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于是,记者在海量的数据库信息中挖出了2010年和2011年被撤稿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情况,并吐血整理出以下图表:

2010年IEEE撤下的会议论文/摘要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数据来源:TheRetractionWatchDatabase)

2010年IEEE撤下的会议论文/摘要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数据来源:TheRetractionWatchDatabase)

  问题来了,2010年9月的这个高峰是什么?

  继续检索

  9月1日到9月6日,一切风平浪静,没有撤一篇稿。但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

  这不,9月7日当天,IEEE撤下了455篇会议论文及摘要,其中有——

  2010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的348篇。

  之后的几天里又撤回了——

  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andServiceScience的129篇。

  2010The2nd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ScienceandInformationApplicationTechnology的289篇。

  (请注意这三个会议,因为它们的名字之后还会出现)

  再看看2011年的情况:

2011年IEEE撤下的会议论文/摘要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数据来源:TheRetractionWatchDatabase)

2011年IEEE撤下的会议论文/摘要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数据来源:TheRetractionWatchDatabase)

  问题又来了,2011年6月份的这个高峰又是什么?

  记者接着检索,于是发现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个会议——“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BusinessandE-Government”(201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6月份的峰值完全“仰仗”这场会议。

  根据十年的数据检索分析,记者整理出了撤稿量超过100篇的会议名单:

  看见没有,之前让大家留意的三个会议都榜上有名了,排名在第5、9、11名。

  通过这个表格和之前检索的情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10年来IEEE撤回的7000多篇会议稿件中,这12场会议占了“半壁江山”。

  2、撤稿现象严重的会议集中在2010和2011年。

  3、12场国际会议的举办地都在中国。

  当然,到这里还不算完,我们还“深扒”了一下这些会议。

  比方说,排名第一的,也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个会议,它在“百度词条”中有这样的简介。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注意红框框里的字,“在会议结束后两个月时间即完成EI全文核心检索,速度之快,震惊学术界,深得广大作者的赞扬与好评。”

  排名第二的会议,似乎不像排名第一的会议那样“深得广大作者的赞扬与好评”: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排名第五的会议,在官方会议博客上作了自我介绍:

截图来源:ESIAT2010会议官方博客

截图来源:ESIAT2010会议官方博客

  看来,能不能被EI收录,检索率有多高,是投稿人和会议主办方都很关心的事情呢!

  当然,我们也关注到了表格中反复的一个会议主办方的名字——国际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会:

 截图来源:国际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会(IACSIT)官方网站

截图来源:国际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会(IACSIT)官方网站

  对于不少中国投稿人来说,简介中的最后一句——“我们会议接收的论文将被发表在知名期刊上,并将被提交至主要的索引服务平台上用于检索”,可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在震惊和感叹之后,我们继续秉承了理性传统——

  为什么撤回的全是中国人的论文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专家。

  采访过程中,大多数专家要求匿名。

  一位专家在拒绝接受采访后,说了一堆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人的声音,其中也包括很多敢于直面问题、实名答疑的专家。

  问题一、为什么会议论文/摘要很容易出问题呢?

  匿名专家A:

  “和期刊相比的话,会议论文的发表时间会更快,审稿和修改没有那么严谨,会议论文通常只有一审,有些好的会议会有两审,但是期刊一般都是有两审甚至三审,而且期刊上的论文会更严谨一点,数量也少一些。

  期刊评审过程中有专门的编辑负责,所以质量一般来讲还是比较可控的,而且很多期刊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比较成熟。而会议一般是针对有些热点问题,有些人一提议,就会开办一个会议,然后会议会成立组织程序委员会,通过程序委员会来审稿。如果程序委员不是那么严谨的话,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问题二、被撤会议论文为什么大多来自中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

  “中国国际型会议的问题:现在会议有不好的趋势,办的越来越大,大指的是规模大、宣传的力度大、想起到的效果大,会议越大价值越低,我称它为‘合法的学术腐败’,耗资巨大却几乎无高价值的学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

  “有些所谓的刊物在糊弄中国人,除了证明中国人是傻瓜外,没有其他用处。能大量发文的都是烂刊。”

  匿名专家B:

  “这个现象说明了:急功近利(行政)+评审评估太多(行政)+高学术鉴赏力群体不足=数数评估=追求数量=科研失信。”

  匿名专家C:

  “发文章应是科学研究的自然描述,而不是利益所求,当变为利益后,出什么幺蛾子都不奇怪了。”

  问题三、IEEE对媒体表示,已成立了一个由员工和志愿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作为会议材料的“守门人”,并提供额外的质量控制,那么,接下来中国该怎么做?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冯琦:

  “如果国家在谈科研诚信,就该将那些喜欢造假的人清出科研队伍,因为造假的人不适合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生活,造假的行为违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最理所当然的原则——实事求是。”

  匿名专家A:

  “以检索论文数为目的的会议,在前十年比较多。近年来,随着大家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规范的加强,这样的会议已经少了很多。

  一般来说,评判会议的影响力大小,看论文的引用率、录取率、引用情况。论文的引用情况越好,录取率越低,说明这个会议的质量就比较高。但是,论文的录取数并不是这个会议的重要指标,反倒是很多质量高、影响力大的会议,论文数很少。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只是没有严格同行评议审稿过程而造成的撤稿,这和涉及抄袭、造假这些恶劣学术行为性质是不一样的。”

  李大光:

  “根据IEEE的回应,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论文不符合国际期刊的规范要求。这个可能跟期刊论文的剽窃抄袭还不是很一样。

  中国人在参加国际会议或发表国外期刊的时候,不太懂他们的规范和要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对国外会议论文期刊,了解的不是很多。第二,学生或研究人员受到的相关训练比较少。第三,论文中掺杂文化、政策的内容,典型的中国式表达会不符合国际会议投稿要求。

  谈到抄袭剽窃,其实大部分时候研究人员是无意的,他们以为自己在引用别人的内容,但由于不了解相关引用规范而犯了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需要加强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规范的训练,接受国际语境下的论文表述方式训练,可以由学术刊物的老编辑、科学家,或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的科学传播工作者来培训。”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终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实行终身追究,一经发现,随时调查处理。

  另外,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门还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这次发现的这么多情况,我们的相关部门会怎么处理呢?我们会持续关注……

  Science报告地址: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0/what-massive-database-retracted-papers-reveals-about-science-publishing-s-death-penalty

  数据库地址:

  http://retractiondatabase.org/

  拓展阅读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论文撤稿是科学进程的一部分

  “我认为撤稿是科学进程的一部分。很多问题论文只能在发表后被发现,这时候必然会发生撤稿现象。”

  ——菲利普•坎贝尔 《自然》总编辑

  文| 赵广立

  本文转载自《中国科学报》旗下微信公众号“科学网”(ID:sciencenet-cas),原文首发于2018年11月4日,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谈造假论文被撤:撤稿现象“必然发生”

  问:你是否愿意评价一下近期哈佛大学的“撤稿门”事件?《自然》会在什么情况下要求撤稿?学术出版物会采取哪些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类似事情的发生?

  菲利普•坎贝尔:我就不评价具体的事件了,但是我确实可以就撤稿这些问题来发表一下评论。

  对于《自然》而言,我们一发现稿件中存在不正确的情况,我们就会撤稿——我认为这是科学进程的一部分。

  实际上就撤稿而论,只有50%的可能是因为存在学术上的行为不端,但是也有很多是由于非常诚实的原因需要撤稿。

  对于这些撤稿我们会很乐意遵命,对于那些由于不诚实的原因而出现撤稿的情况,我们也很庆幸能够把稿件撤掉。

  因为对于科学期刊而言,我们要纠正这些记录,而不是专注于去寻找在相关的事件中该指责谁。

  您还问到我们来去做些什么来减少撤稿的这种现象?应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有在论文发表之后,很多其他科学家会试着重复他所做的实验,在他们得不到相应的实验的结果、意识到这个实验无法复制的时候,我们可能才发现当时的论文可能有问题。

  对于记者编辑或者是同行评议者来说,他们实际上只能信任作者在自己论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只有在先发表之后,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意识到当时可能会有问题,也就是说,必然会发生撤稿这种现象。

  我想也许有一个办法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那就是我们期刊会继续坚持要求作者在自己的论文中全面的描述和披露自己工作的情况,因为如果作者能够这样做的话,那就有很大的可能降低他们隐藏欺诈行为或者是欺瞒情况的机会。

  问:说到同行评议,发展中国家的同行评议者好像很少。

  菲利普•坎贝尔:我们会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拜访实验室、听取学术报告等途径寻找更多的同行评议者。我们要亲眼看到这些科学家,同时我们还要和他们进行交流。并且,要听到别人提起这些学者和科学家。

  现在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一旦找到新的同行评议者,我们就会寻求他们的帮助。

  至于同行评议者的数量,的确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平衡,我们也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但我们目前只能做我们现在能做的。

  问:9月《自然》发表了一份报告,称有数千名作者大概每5天就会发表一份论文,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对此你有什么评论?

  菲利普•坎贝尔:我看到了相关的报告。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们确实在审稿过程中尽量地确认作者——那些为论文做出了贡献的署名作者。

  你说到的情况,也许是有一些人只是在别人的论文上加了一个名字。我们在尽力避免这种情况。

  现在我不知道这份报告里提到的人有没有《自然》的作者,但是,这个事情确实需要研究和调查,那些涉及到的大学也应该采取措施展开调查。

  问:如何避免类似的学术不端或造假?

  菲利普•坎贝尔:对于学术不端,只能是我们在任何时候发现或者是接到了相关的信息就要立刻采取行动。

  (对于学术不端)有的时候审稿人会在发表前发现问题,有时候是有人在发表后发现有问题。

  但无论任何情况,我们都会去联系作者或者作者所在单位,看看发生了什么。假如真的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我们会采取行动,比如说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要求撤稿。

  2谈创新和创业:青年科学家应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问:许多青年科学家更愿意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不太愿意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你对这个现象有何看法?于青年科学家而言,是否应平衡发表学术论文和转化科研成果的关系?

  菲利普•坎贝尔:我想说,青年科学家应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些青年科学家希望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想增进这方面的知识,这些的科学家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包括捐助者、科学界内部的支持;还有一些青年科学家愿意帮助开发出产品或者是创始公司,来实现让我们的世界更健康、更公平、环境上更可持续这样的目标,但是他们得到的支持并不多。

  我认为现在学术系统要作出调整,为各种各样的青年科学家都提供支持。有些青年科学家开展这样的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种情况是需要改变的。

  我鼓励研究人员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走他们的大脑带着他们要走的路——这种激情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她)想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如果他足够好,只要他有激情就能够做到。

  不过,身为学术界的一分子,青年科学家确实也需要发表论文,用论文的形式来与世界沟通其研究成果。

  问:中国在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方面已经位居全球前二,但我们仍深觉在很多领域与最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你怎么评价中国的科研现状和水平?

  菲利普•坎贝尔:我和中国打了20年的交道了,曾经多次到访中国,也多次对中国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和持久持续程度感到印象深刻。

  我认为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在那些竞争最为激烈的科学领域也是如此。

  如果你看一看《自然》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10年前可能一年只有四五篇来自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但如今一年甚至达到上百篇。

  因此我没有理由不认为这种情况会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的科研水平(的影响)会继续扩大和深入。

  3谈《自然》总编辑记忆:对发现外星生命充满期待

  问:带领《自然》杂志22年,你认为你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菲利普•坎贝尔:我认为最大的改变是,《自然》作为“杂志”的这部分属性,在规模上大大地扩大了、增长了。

  在我刚刚成为《自然》总编辑的时候,它作为杂志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多集中在关注科学政策。现在,《自然》有大量其他的内容,包括观点和新闻报道。

  对于读者来说,能意识到《自然》也是一份杂志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和它作为期刊的份量一样重。

  而且,现在我们允许在《自然》内部来推动这些变化,比如我们推动更可靠性的科学、推动更好的管理和对待青年科学家,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些工作。

  此外,作为学术期刊,《自然》现在所发表的领域比过去也扩大了许多,以前没有发表过论文的领域现在也发表过了,比如有机化学、社会科学、高能物理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作为学术期刊的这部分也扩大了。

  问:在22年的《自然》总编辑岗位上,以及近期最让你感到兴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有哪些?最近一个让你感到有吸引力的互联网产品是什么?

  菲利普•坎贝尔:我说过《自然》既是一本学术期刊,同时也是一份杂志。在这两个方面我都有特别的记忆。

  克隆羊“多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才刚任职《自然》总编辑没多久,当时这个事情让我们非常吃惊。

  当然,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并不觉得如此。但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围绕克隆羊的种种辩论,让大家都很吃惊。

  此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令我非常兴奋,还有包括后来在印尼发现的弗洛勒斯人。

  有很多预料以外的事情发生,这些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至于近期有什么让我感到兴奋的领域,我认为是地外行星的发现。

  此前我们只知道地球这样一个行星,并不知道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有数十亿、上百亿这样的行星。

  我特别希望将来能够在这样一个地外行星上发现生命。

  也许,他们并不是能够和我们直接进行沟通的智慧生命,但至少或许能够在某一个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一些迹象,表明这个行星上可能存在着一些微生物或者是其他某种类型的生命,想到这一点会让我非常的兴奋。

  在互联网领域,我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成就,它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在科学的各个领域,维基百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这不仅仅对我个人来说如此,其实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它使知识非常广泛并可获得。

  文|倪思洁 韩扬眉

    [新浪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