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9-06-25

塑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塑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如何理解和把握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如何正确评价当前的科研作风学风现状?将推出哪些重大举措加强作风学风建设?25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就这些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问:如何看待当前的科研作风学风状况?意见出台基于什么背景、有何政策目标?

  答: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科技事业的成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科技部始终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

  此次出台的意见,是指导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向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着眼长效机制,要求力争1年内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落实,3年内取得实质性改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问:如何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

  答:我国科学家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具有优良传统的群体。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铸就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涌现出钱学森、于敏、黄大年、南仁东等光辉典范,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

  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对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精神不断凝练升华,筑牢科技界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基础。意见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了全新的阐释,既传承精神血脉,又蕴涵时代特点,将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问:意见在出实招硬招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意见对新时代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引领广大科技人员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责任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意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措施务实。比如,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科研人员同期主持和主要参与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同期主持的不得超过1项;科研人员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进展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在各种评审活动中“打招呼”“走关系”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资格等。

  培育形成良好的作风学风,必须坚持科学规律,反对主观臆断;坚持严谨求实,反对虚浮夸大;坚持诚信为本,反对弄虚作假;坚持敬业报国,反对功利主义。要让科技界多一些理性的人、知道敬畏的人、规规矩矩的人,少一些为了个人名利丧失底线、罔顾规矩的人。

  问:意见明确了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把握好这些原则?

  答: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涉及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作风学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意见的发布对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笃志学问、勇攀科学高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二是突出价值引领,大力宣传科学家榜样典范,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全社会尊重科学、投身科学,凝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三是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坚持久久为功,狠抓落实落地,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舆论环境。

  问:科技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抓好意见的落实?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出台意见只是开端。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需要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科学共同体、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发力。科技部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把作风学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意见各项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一是强化服务。进一步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二是强化引导。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评价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科研机构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稳定支持力度。三是强化减负。深入实施减表、精简牌子、检查瘦身等7项具体行动,进一步提升科技人员的获得感、满意度。四是强化督促。会同有关部门分解工作任务、加强跟踪督办、做好总结评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新华网]

 

相关报道

新华社评论员:用创新的钥匙开启未来——坚定必胜信心,应对风险挑战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用创新的钥匙开启未来——坚定必胜信心,应对风险挑战

  新华社评论员

  近一段时间,中国科技领域创新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中国以219台超级计算机第四次夺得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榜数量第一,17家中国机构跻身《自然》杂志发布的“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百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每一次创新突破,既凝聚着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也折射出在今日中国,创新精神日益昂扬,创新活力日益迸发,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人炮制出“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中国技术有害”等错误论调,滥用国家安全名义打压中国企业,将科技问题政治化,企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将中国限制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些科技领域的霸凌行径,与时代潮流不符,与科学精神相悖,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反对。

  面对打压,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没有向强压低头,没有在困难面前气馁,而是挺直脊梁、奋发图强,激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把创新步伐迈得更稳健更坚实。中国人民有志气,中国创新很争气,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创新之路,这一历史脉络分外清晰。

  当年,面对西方国家等的严密封锁,我国科研人员艰苦创业,搞出了“两弹一星”;上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在空间相关技术领域实施全面制裁,依然没有挡住中国成功研制出尖端的卫星和火箭;美国政府曾阻止英特尔向中国出售用于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处理器,中国却成功推出了处理器完全自主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创新,就是这么一路跋山涉水、闯关夺隘走过来的。美国《外交》双月刊发文感慨,美国政府很可能正在为建设一个技术上更独立、可能也更强大的中国铺平道路。《日本经济新闻》则评论说:封锁政策的结果反而是使中国半导体变强大。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还是要靠自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最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的态度、奋发有为的行动。下定决心,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破解“缺芯少魂”之痛,夯实创新发展之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科技创新内在规律。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在合作中自主创新,在开放中贡献世界。中国北斗系统开通全球服务,中国空间站与各国科学家携手探索宇宙奥秘,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共同推进5G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当美国一些人大垒自我封闭之墙,不择手段打压别人的时候,中国用不拒众流的胸怀、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世界:科技创新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开放合作才有光明未来。创新永无止境,合作没有终点,在创新发展的时代进程中,中国将与世界继续携手共进,写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新华社评论员: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最大底气——坚定必胜信心,应对风险挑战

    [新华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集智攻关无不成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⑤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攻关会战期间,先后有26个部门,20个省区市,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与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一声令下,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天就能送达北京总装车间;为推动高铁自主研发,有近30家一流科研机构、院校与近50家骨干企业组成了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创新联合体……

  新中国70年来,一部科技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没有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科技发展的奇迹。站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跨界融合、团队协同、国际合作越发变得重要。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就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汇集各方才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协同精神,需要厚植团队意识。单丝不成线,“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也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成长。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如何让各个分系统整合后能衔接得“天衣无缝”?蛟龙号团队把“互相补台,互不拆台”作为不可违背的工作原则,将每个分系统的各项指标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在科研难题面前,无论团队内部还是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只有拧成一股绳、通力配合,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实现突破。

  弘扬协同精神,需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其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各个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是必然要求。比如,材料科学已经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深度融合;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正在探索进一步与脑科学牵手。从各种“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到多学科交叉的“未来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已逐渐成为国内科技工作者的自觉。与此同时,科学数据资源的“孤岛”现象,“宁愿单打独斗、不愿开门合作”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存在。弘扬协同精神,让不同领域互补成为常态,让携手攻关成为风尚,科技创新方能形成集智攻关的强大合力。

  弘扬协同精神,需要坚持全球视野。环顾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奔涌,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大势所趋。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对科学研究而言,只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不久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中国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已经成为入选的首批科学实验项目。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开放成为人类共享的科研平台,正是科技造福人类的生动写照。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中国将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我们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激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一定能以科技发展之大成,托举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4日 04 版)

    [人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