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20-0
习近平再次在京考察,强调这件大事须臾不可放松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赢得这次大考,既要立足当前,抓好当务之急,又要放眼长远,谋划未来之策。3月2日,习近平继上月调研指导疫情防控之后,再次在北京考察。作为战“疫”总指挥的他,在此行中重点关注了什么,做了哪些重要部署,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硬仗之下,
习近平看了哪些硬核产品?
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考察。疫情发生以来,军事医学研究院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仪器测试楼,习近平察看了重大疫情应急防控药物研究室。他说,要坚持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在考察现场,习近平希望一线专家和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
随后,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他先后走进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并观看了正在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就在上月22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它是用于呼吸道多病毒检测的全新微流控芯片系统,只需采集口咽拭子等分泌物样本,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有助于医务人员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当天,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也向总书记汇报了所在团队的研究进展。他从今年1月上旬就开始组建团队,研究新冠病毒疫苗。几天前,他们团队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瞬间与人体细胞复合物的结构。张林琦说,“知道了病毒如何打开人体的‘大门’,就能够进一步知道如何来保护这个‘大门’。”
习近平在2月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说,“我在2016年就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3月2日的考察中,他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
怎样用好“最有力的武器”?
习近平提出这些要求
习近平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当前,打赢这场战争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总书记说,“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一直看重科技这个“最有力的武器”。
在3月2日的考察中,习近平说,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这些事,总书记盯得很紧——他说,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这些事,总书记看得很重——他说,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他还提到,要“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这些事,总书记说得很细——他说,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面对这一重大风险挑战,
须有“国之重器”
在习近平的眼里,科技不仅是打赢当前这场战争“最有力的武器”,而且还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国之重器”。他在3月2日的考察中说,“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不止一次谈到生物安全的问题。2月14日,他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说,引发这次疫情的病毒,包括此前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病毒,多数病原体来自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代价极其沉重。习近平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倚仗“国之重器”。在3月2日的考察中,习近平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健全国家重大疫情监控网络,要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运用好科技这一“最有力的武器”和“国之重器”,我们就有信心赢得这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新京报网]
科学战“疫”,习近平这样指导应“战”备“考”
新华网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3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这是自2月10日的调研指导之后,习近平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前往防控一线。此次考察,总书记提出哪些重要要求?作出何种战略部署?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3月2日,习近平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自2月10日的调研指导之后,习近平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前往防控一线。
从行程安排可以看出,科学战“疫”是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重点。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往往都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在习近平的战“疫”部署中,科学防控是一条鲜明主线。
此次考察,各项行程安排围绕科研攻关和诊疗救治工作密切展开。
在军事医学研究院,习近平听取研究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总体情况汇报,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药物筛选、病毒致病机理研究、快速检测试剂研究和应用等进展情况。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习近平走进实验室,详细了解创新药物研发进展情况和新型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研发应用等情况,并观看了正在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习近平强调,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他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
和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一样,科技战线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此次重大斗争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战“疫”,人民军队一如既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主力军”“突击队”作用。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军事医学研究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闻令即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和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
考察中,习近平向坚守岗位、奋力攻关的一线专家和科研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和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勉励他们再接再厉,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困难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习近平强调,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此次考察,习近平就如何科学应“战”备“考”指明方向——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面对汹汹而来的疫情考验,需要果断及时的重磅举措,更离不开着眼长远的通盘考量。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细细读来,无不透露着他对整个疫情防控全局工作的深刻考量。
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对此,习近平提出4方面的要求:
——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
——要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及时采取应对举措。
——要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国家层面,习近平对相关工作作出战略谋划——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大力推动科研攻关,习近平的各项重要部署为战胜病魔注入强大能量。
“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疫情防控重在科学防治,贵在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此次考察,针对群众密切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习近平一一作出细致部署,提出切实要求。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对此,习近平提出多方面的细致具体要求——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对疫情的防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展备受关注。同时,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考察期间,习近平多次提及疫苗研发工作,提出“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等一系列的“快”要求,还从建立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等方面作出长远部署和周全准备。
疫情防控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何科学妥善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习近平的关切。在讲话中,他对防疫工作作出安排,事无巨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动员各方面加强对隔离在家群众和病亡者家属等人的心理疏导,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察实情,出实招,看实效,在这场万众一心的全民战“疫”中,你我的关心始终是总书记的关切。
[新华网]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鼓舞和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拼搏奉献、严谨求实,加快科研进度,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强调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加快科技研发攻关。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向好态势不断拓展。
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要把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疫苗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要坚持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提供坚实科技保障。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要深刻认识到,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必须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作为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健全国家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从科研攻关入手,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战胜疫情,关键靠科技。既着眼当前急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又放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加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4日 01 版)
[人民网]
人民网评:心中装着人民,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新践行
3月5日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今年这个纪念日太过特别。尽管疫情防控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但战“疫”未止。与病毒贴身肉搏的医护人员、投身战“疫”前线的党员干部、自觉居家隔离的广大民众——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防控疫情努力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统一调度下,全国上下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更是报名在前、战斗在前、引领在前。刘智明,生前任武汉市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疫情爆发后,始终坚守在防控一线,因感染新冠肺炎抢救无效殉职,年仅51岁;张辉,生前系湖南省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局党委书记、局长,因连日奋战、超负荷工作引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56岁;尹祖川,生前系长江航运公安局宜昌分局治安管理支队支队长,在岗位上连续奋战一周后,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7岁……
雷锋同志曾在手稿中写道:“毛主席的教导告诉了我,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从关心群众做起。”正在经历疫情考验的广大党员干部,想必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党员干部原本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但当人性中的良知与共产党员的使命同频共振;当一颗为民的拳拳初心遇到“民生之多艰”,一种为国为民而自我奉献的意识便悄然生长。若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若不是为了亿万百姓的生命安全,我们很难理解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夜以继日的奋战,以及不惧生死的勇气。
尽管在疫情面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因失职被问责惩处。但更多党员干部,仍坚持奋斗在战“疫”一线,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正是这些党员干部的挺身而出、英勇奋斗,给了广大民众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也凝聚起守望相助的社会合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岁月静好时,他们如一盏盏蜡烛,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危难来临之际,这些星星点点的光亮便立刻汇聚起来,如太阳般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雷锋也不例外。当我们去回顾雷锋的一生,能发现,其实就是作为人的善良和作为党员的使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归结起来就是“心中装有人民,才能为人民服务好,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雷锋,曾给我们种下过一颗叫做“奉献”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长成了千万棵为民遮风避雨的大树。风暴来临,不惧不屈;风暴散去,不矜不伐。党员干部,有了这样的无私与坦荡,才可以说真正读懂了雷锋精神,才真正有资格得到民众的拥护。
战“疫”曙光初现,但越是吃劲时越不可懈怠。“心中装着人民,不获全胜不收兵”,这应是每一位党员的坚定承诺,也是我们对雷锋同志最好的纪念。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