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20-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全国“双一流”建设成效显现,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但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就目前“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停留在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筹集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改革尚显不足。部分教师对“四个回归”认识不足,学校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缺少系统谋划。
此外,在人事管理方面,高校岗位设置不够清晰,存在难以按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的局面。缺少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学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双肩挑”领导对行政管理不熟悉、重视不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高校在评估管理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办法,“双一流”建设缺乏具体评估体系指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应再走‘资源依赖’的路径,而要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钱锋说,
为此,钱锋建议,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评估体系设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点”的考察围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突破性举措,包括是否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首要位置,是否在学科、学科群、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有开创性举措,是否在原创性突破性研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方面有突出贡献。“面”的考察,要通过一般性定量化指标的实现,考察任务进展和成效,着重关注建设期内的增量、质量。最终要形成评估管理操作手册,以便实现精细化管理,让评估组织方、评估人员、被评估方都能清楚每年评估的重点和时间表,提高评估效率。
在人事管理方面,他提出,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合理配备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职责设岗,根据岗位选人,特别是要配备熟悉人财物管理规律和足够经验的人进入领导班子。适时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
在人才培养方面,钱锋建议,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将保障教学投入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原则,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科学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强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特色型高校是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而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特色型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介绍,特色型大学具有“学科分布集中,规模较小;行业领域权威,影响力大;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应用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学的制度优势,有利于高校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集中攻关、率先形成突破,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这些特点既是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也造成了一些先天不足和短板。”钱锋说。
具体来说,钱锋认为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学科体系不够完备。部分特色型大学“偏科”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短板明显,难以支撑起一流人才的培养。二是特色优势过于集中,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拓展能力不足。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优势越强越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影响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拓展。三是受行业发展影响大,学校持续性发展存在风险。产业发展态势会对特色型高校产生直接作用,影响了特色型大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为此,钱锋建议,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走特色型、创新型、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应建立立足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以培养国家和行业紧缺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科技奖励、专利转化、工程难题解决等评价创新能力成效;以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贡献评价大学的建设成效。
此外,他建议,加强对当下紧缺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引导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以“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提升和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水平,强化工程实训,支持企业和高校合力建设高质量的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推动我国培养工程科技人才与应用人才又精又专,助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科学网]